泾渭不分
原文:“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
弃:抛弃。成语有“弃甲曳兵”。
“盲”是指眼睛看不见,人们经常用来比喻对某种事物不能辨别或分辨不清。例句有: “五色令人目盲。”(《老子·十二章》)
“弃玉取石者盲”是说抛弃美玉不要,拿着顽石当宝贝的人肯定是有眼无珠的瞎子。《素书》在这里是喻指:国君治理国家,如果远贤臣而用谗佞,就如同商人探宝,弃美玉而取顽石,就是一个昏暗无光的盲人。
周公对儿子伯禽说: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论语·微子》) 周公不但认为人才难得,无故抛弃难得的人才有害无益,甚至认为即使是旧友老臣,如果没有大的过失,也不要抛弃他们。
历史上,贤愚不辨,忠奸不分,弃美玉而取顽石的国君,历朝历代都有发生。例如,楚怀王放逐屈原,任用靳尚;燕惠王弃用乐毅,重用骑劫;宋高宗罢免李纲,宠信秦桧;等等。
又如,战国晚期的赵国北部受到匈奴的骚扰,西部受到秦国的威胁,两面受敌,赵国处境十分危险。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长期驻守在雁门关,防备匈奴的攻击。李牧针对匈奴人擅长于骑射的作战特点,制定了凭险固守,坚守不战的策略。久而久之,匈奴人认为李牧胆小畏战,而赵国之君赵王迁也认为李牧怯战无能,对他进行严厉责备,但李牧依然故我,并不与匈奴正面交锋。赵王迁下令召回李牧,派另外的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以后,匈奴每次来侵犯,新任边将都领兵出战。而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大,边境不能耕种放牧。此时赵国又请李牧出任边将,李牧称病推辞,闭门不出。赵王就强迫他出任,继续统领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李牧的要求后,李牧又重新回到边境,仍然按原来的战策,使匈奴数年都一无所获。正当匈奴认为李牧胆怯,但又无可奈何之时,李牧把平日训练有素的士兵挑选出来,集中兵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五千匹,能征善战的射手十万人,准备就绪之后,当小股匈奴入侵时,赵军假装败逃,匈奴单于得到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此时李牧布下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大败匈奴,斩杀匈奴数万人马。此后李牧率军一鼓作气,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之后,匈奴在十余年间再也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的城邑。
赵王迁七年(公元前229年),秦国派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秦军,王翦久攻未果,便施行反间计,派人携带大量黄金珠宝向赵王身边的宠臣郭开行贿。
赵王迁为太子时,郭开是赵王的老师,一直受到赵王的宠信。当他收到秦国的大量黄金财物后,便向赵王进谗,诬陷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国,企图谋反。赵王信以为真,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李牧识破了秦军的反间计,并不接受赵王的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在途中把他杀害了,同时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
秦军听说李牧被杀,摆酒庆贺,随即大举进攻,一举突破赵军防线,大败赵葱的军队,兵临邯郸城下。此时郭开与秦军暗中约会,迫使赵王迁开城纳降,自此赵国灭亡。
秦军入城后,秦王封郭开为秦国上卿,这时赵王迁才知道自己被出卖,仰天长叹:“假如寡人不听小人郭开之言,杀害李牧,秦国人能住进邯郸吃赵国人的粮食吗?”所以司马迁认为: “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岂不谬哉!” 司马迁评价赵王迁一向品行不端,在国家危难之际,信任广纳贿赂、里通外国、卖国求荣,类似于顽石的郭开;诛杀忠心为国、用兵有方、军功卓著,像洁白无瑕的美玉一样的李牧,岂不是舍玉取石、荒谬绝伦、有眼无珠吗?
“羊质虎皮者柔”的“柔”是软、弱的意思。词语有“柔枝嫩叶”。
“柔”与“钢”相对,柔与钢的内在实质是固有的,它们之间并不能因为外表的装饰发生变化而发生质的改变。“羊质虎皮者柔”这句话的意思是:羊是温柔驯服的动物,它不可能因为披上一件虎皮外衣而改变它的温顺的本质,变成为威风八面、虎虎生威的猛虎;就像狼虽然披上了羊皮外衣,但它仍然是狼,并不可能变成为羊的道理是一样的。
《素书》用“羊质虎皮”做比喻,是告诫上位者,在用人时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被花言巧语所欺骗,要看到人的本质,分清是美玉还是顽石,是羊还是虎。以免用错了人,给国家的事业造成损失。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