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有报

原文:“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以前讲“福”指的是福气、福运,而现在讲则是幸福。不过,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福”字都是一个吉祥的文字。
 
民间常用“五福临门”来表示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是福、禄、寿、喜、财、吉六大吉祥之首,表明了人们对“福”的无限寄托。所谓的“五福临门”中的“五福”又是什么呢?《尚书·洪范》介绍说: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 用现在的话来解释,“五福”的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健康平安,第四福是积德行善,第五福是善终。
 
“五福”合起来才能构成美满幸福的人生,一分开可就不美好了。比方说,有的虽然长寿但很贫穷,有的虽然高贵但很短命,有的虽然既长寿又富贵,但终日疾病缠身,生活没有质量,甚至遭遇横祸不得善终。所以说,只有“五福”全部“临门”才是十全十美,其余的都是美中不足,是有缺陷的“福”。
 
“五福”当中,最重要的是第四福:“修好德”。生性如善、宽厚仁慈才是最大的“福”。因为“德”是福的原因和根本,福是“德”的结果和体现。只要布施行善,广积阴德,其他“四福”就会随之而至,不断放大。
 
所以,《素书》认为:“福在积善。”俗话说:“积善人家福有佘。”知善致善、善法善行,不仅普通百姓可以“福有余庆”,就是国家也能够“洪福齐天”。
 
老子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五十八章》) 老子的意思是说,灾祸是幸福的依身之地,幸福是灾祸的藏身之所。福祸是可以转换的。福可以转化为祸,祸可以转化为福。
 
例如,有人在初涉仕途时,尚能清正廉洁,遵纪守法;为民服务,任劳任怨;吃苦耐劳,政绩斐然。所以他受到表扬,获得荣誉,得到升迁,一路高歌,福运很好。可是,后来他得意忘形,利用手中的权力欺压百姓、贪污腐败;不为善事、反作恶行。结果受到了查处,坐牢流放、抄家问斩。“福运”变成了“灾祸”。所以《素书》认为:“祸在积恶”。
 
什么是“恶”?
 
佛家认为:恶是指能够招致恶果的不善之法。
 
道家认为:恶是指招致灵魂堕落的思想和行为。
 
现代伦理学认为:侵害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就是恶行。
 
总之,世人都把“恶”看作是恣意妄为、贻害他人的不法行为。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佛家认为,善恶的报应,是一个必然的因果关系:行善是因,福报是果;作恶是因,罪罚是果。佛家这一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学说虽然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读,但它其中深邃的内涵、无法排斥的哲理和现实生活中的印证,却是屡试不爽,客观存在的。
 
行善积德和行凶作恶,最终都会得到应有的报应,只是来得早一些、迟一些,是应在当代,还是应在后代的问题。
 
由于缺乏科学思想,古人对事情的预料往往就凭“好人和坏人”“好事与坏事”,这种虽然简单,但准确率却很高的思维方式来预测后果。
 
2500多年前的孙子,不但是一位军事家和战略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家。他在吴国与吴王阖庐交谈时,就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针对晋国六卿的善行和恶行,预测他们的前途和未来。
 
二十世纪70年代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中,详细记述了孙子与吴王的谈话内容。
 
吴王问孙子:“晋国有六个大夫,你看他们哪个先灭亡,又是哪一个能统一晋国呢?”
 
孙子说:“范氏、中行氏先亡,其次是智氏,再次是韩、魏,最后只有赵氏来统一晋国。”
 
吴王又问:“这是为什么呢?”
 
孙子说:“范氏和中行氏两家的田亩计算,以八十步为一畹(一畹为30亩),面积比规定的标准要小,标准小了,田亩就多,租税的收入自然就增加,民穷国富就会多养家臣、武士,君臣就会骄奢暴戾,就会依仗经济和武力行凶作恶,发动战争,由于不得人心,所以他最先灭亡。韩氏、魏氏虽然制田面积比范氏、中行氏要大,以一百步为一畹,但仍比规定面积要小,他们减少田亩面积,目的就是要搜刮百姓钱财来充实国库,然后通过战争来夺取别国的好处,所以智氏、韩氏、魏氏后亡。因为赵国田亩大,以一百二十步为一畹,这样可以减少许多租税,达到藏富于民,君俭臣朴,国固民安,所以赵国最终统一晋国。”
 
孙子从土地制度中的田亩大小,看到了晋国六卿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别,认为重剥百姓,不为善行的范氏、中行氏、智氏等先后都会消亡,而善待百姓、民众拥护的赵氏将取代其他各家统一晋国。
 
历史已经证明,孙子的目光是锐利的,预判与历史发展的进程相去不远。果然,智氏串通魏、韩、赵首先灭了范氏、中行氏,而后魏、韩、赵合力击败了智氏。三国分晋之后,韩、魏在六国抗秦中,最后为赵氏所取代。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