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原文】
 
才①大者,望②自大。人所服③,非言④大。
 
【注释】
 
①才:才华。
②望:声望,名望。
③服:佩服。
④言:语言。
 
【白话翻译】
 
那些有才华的人,他们的名声往往也是很大的,人们会因为他们的能力去佩服他们,而不会因为他们吹嘘自己而赞美他们。
 
【解释】
 
那些有才能的人,那些声名不凡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处理事情的能力。那些只会说大话、吹嘘自己的人,往往是得不到人们的真正称赞和认可的。
 
“才大者”的才显然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的。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的出发点总是以别人的利益为重,例如家庭的利益、社会的利益、朋友的利益。遇到事情的时候,他总是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这样的人是德才兼备的人,他的才学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才学发挥到极致。那些没有素质、没有素养的人想要成才也是很难的,哪怕最后成为学识渊博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我们都知道有才无德是小人,所以才学必须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小人有才,也是小人得志,他们并不会将自己的才学应用到正确的地方,小人总是会扰乱社会,扰乱人心。孔子是一个出身于普通家庭的人,但是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圣贤之道,从来没有过分看重利益,所以,孔子一直受到后人的追捧,被世人敬仰。
 
【解读】
 
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这是讲一个人要注重真才实学。如果一个人有真才实学,他自然就有让人信服的言语。想必大家对蔺相如的名字都很熟悉,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贤士,蔺相如出身非常平凡,但是却凭借自己的才学得到了赵国国君的重用。那个时候赵国国君有一块稀世珍宝和氏璧,这件事情被秦国的国君知道了,他非常想得到这件宝物,于是就说自己愿意用秦国的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赵国国君的和氏璧。
 
赵国国君非常为难,他知道这是一个圈套,秦国国君根本不想付出那十五座城池,而是想强抢自己的宝物,但是赵国的实力又远不如秦国。蔺相如见赵国国君这么为难,就主动要求自己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蔺相如请赵国国君放心,如果秦王愿意用城池交换,那么就交换;如果秦王想强留和氏璧,那么自己也一定会完璧归赵。蔺相如是非常有胆识的人,当然是因为他的才学达到了那样的水平,所以他才敢和赵国国君说出那样的话,如果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蔺相如也不会轻易许诺的。
 
蔺相如非常机智勇敢,完璧归赵后,赵国国君更加欣赏蔺相如的才学,决定把蔺相如提拔到更高的位置。当时的赵国有一员武将,叫廉颇,廉颇看见蔺相如的位置高过自己,心里非常不开心,他觉得自己驰骋沙场,为赵国付出得更多,而蔺相如只是凭着和秦王说了几句话,职位居然就比自己高了,他觉得赵国国君的安排有失妥当,对自己不公正。
 
廉颇还扬言,自己要好好地羞辱蔺相如,让蔺相如知道自己的厉害。蔺相如听说这件事情以后,处处避让廉颇,有时候连上朝都装病不去,在路上遇见他时也连连退让。
 
有一次,蔺相如刚出门,就看见廉颇和他的人马,马上要转身回家去。蔺相如手下的人看见蔺相如这样的行为非常不理解,说:“我们投奔你,都是因为你勇敢,而且机智,但是如今你却这样胆小,这样害怕廉颇。”蔺相如解释道:“你们说秦王和廉颇谁厉害?”大家说:“当然是秦王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我怎么可能会害怕廉颇呢?我对廉颇处处退让,是不想我们赵国的一文一武两败俱伤,如果我们两个人不和,必然会给赵国的朝廷带来很大的麻烦,也会让别的国家乘虚而入,在面对国家的利益时,我只能以和为贵,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不能任性地只想着自己。”蔺相如手下的人听到这番话更加敬佩他。
 
后来,有人把这番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听了以后,非常惭愧,觉得蔺相如真的是非常有学识的人,自己真是太过于鲁莽了,才会对蔺相如那样,所以廉颇决心悔改,好好地对待蔺相如。最后他脱光自己的上衣,背上荆棘,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那之后,廉颇和蔺相如成为生死之交,两个人互相敬重,联手辅佐赵王。
 
可见,那些很有才华、有见识的人,即使被别人误解了,他们也不会去解释,他们会选择退让,等待谣言不攻自破,等待别人能够认清自己的错误,蔺相如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当赵国国君为和氏璧担忧的时候,他有胆有识,有才华且敢言,最后得到了赵国国君的赏识;当廉颇误解他,嫉妒他的时候,他一再退让,最后等到廉颇想清楚的时候,两个人又成为挚友。蔺相如的胸襟真的非常宽广,一般人是无法做到这种程度的。
 
总之,当我们遇见比我们有才华的人、遇见比我们品行高尚的人的时候,不要心生嫉妒,也不要去抱怨,要多从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看看自己究竟是哪里不如别人,知耻而后勇,才能取得成功。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