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费那么多心思去 教化别人
绝化弃虑,民复孝慈 (出自道德经第19章)
先做好自己,再去考虑影响别人
接下来这句话,郭店楚简写的是“绝化弃虑,民复孝慈”,而通行本和帛书甲本都是“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我认为“绝化弃虑”这个意思更准确,所以我们按照此版本来讲。
“绝化弃虑”,就是告诉领导者不要费那么多心思去教化百姓,放下自己的思虑,放下为自己的名誉、地位等去考虑的这些想法,按照大道去做事,把自己放低,坦然为大家做好事,这种无我利他的状态就是道,您进入这种状态了,老百姓自己就跟着变得孝慈了。这是老子的领导者法则中的一个核心思想,也就是说领导者把自己做好了,员工自己就会慢慢地改变。
老子强调,作为领导者,您必须先提高自己的修养,在大道的层面做事,您的员工才会追随您,跟您学习。但如果您只为自己考虑,不断地用各种计谋、技巧去教化民众,这就是乱上添乱。这样的例子非常多,现在很多公司采取各种各样的术去管理员工,这些术越多,公司就越乱,公司业务会走直线下降的道路,能活多久都不好说。就是这个道理。
前文都是讲领导者如何去理解这句话,那么,这对我们老百姓有没有用呢?也有用的,老子提醒我们要先做好自己,再去考虑影响别人。不要先考虑去教化别人、影响别人,先做好自己,您周围的人就会慢慢受影响,这是很重要的观点。
我之前就经常对社会上很多丑陋的事感到着急,大家见死不救,捡了东西不还。我就着急教育,可是效果不好,还把自己气个半死。后来读了《道德经》,我就明白了,其实我们要先做好自己,不要在意结果,不要着急去教化别人,我们就一点点去做,慢慢地社会风气就越来越好了。
孝慈、仁义,不是刻意教化出来的
老子这句话更深的含义是什么?首先各位要了解,老子是不反对仁义孝慈的,“绝化弃虑,民复孝慈”,老子没说这仁义要扔掉,而是说“民复孝慈”是他的目标,让老百姓能够回到孝和慈的状态,是他追求的目标。所以很多人读《道德经》,说老子这段就是在抨击儒家的仁义和孝慈,这是没有真正理解老子。
“民复孝慈”是他的目标,他希望老百姓人人孝慈,人人仁义,但是我们不要去教化、去提倡、去刻意强调它。老子到底主张不主张去教化百姓?我觉得老子主张不要以教化为目的去教化,不抱着教化的功利心去教化,随缘去做事,就像太阳一样,发出阳光,等水分、湿度适宜的时候,种子自然就会发芽了——您不要抱着强烈的动机去做,只管发出阳光就可以了,这就是“绝化弃虑,民复孝慈”。
在生活中,我们习惯于说教和指责,这往往会引起大家的反感,我们忘记这种状态,我们去慢慢感化,您会发现周围的环境会慢慢变化,这种变化,就避免了反弹和冲突,这是符合人性的。
所以,老子讲“绝化弃虑,民复孝慈”,无论是领导者还是老百姓,如果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的话,您会发现,比起教化,“绝化弃虑”反而能够达到感化周围人的目的,让大家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向着孝慈和仁义的方向发展,这是老子洞悉人性的一个高明的手法。
《道德经》主要是教化领导者的
我们读老子的《道德经》,一定要重视这句话:“民复孝慈”,老子并不是反对老百姓孝慈、仁义,去做忠臣的,其实他希望人人都如此。但是老子讲的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就是怎么能够达到这一点。领导者一定要先做到,按照大道去做事,您放下自己的利益为大家谋福利,自己做到了,老百姓才能做好。
所以老子说“绝化弃虑,民复孝慈”。那么老子对教化到底是什么态度呢?很多人说,老子讲无为,不主张教化,我觉得不对。老子讲的是不以教化为目的去教化,也就是不以教化之心教化。这实际还是要教化。
为什么老子不反对教化?如果老子反对教化的话,他就不用写这本《道德经》了,因为《道德经》本身就是一种教化,是教化领导者的,所以老子是认可教化的。
老子认为,教化的基础是领导者要无我利他,放下自己的利益,不要抱着教化的目的,在道的层面做事,然后您的一言一行对于被管理者来说都是教化。如果领导者没有遵循道的指引,做到无我利他,却非要老百姓做什么,这就出问题了。
这是我理解《道德经》的一个重要思想,在此特别说明一下,否则大家会把《道德经》单纯地理解成无为,认为老子讲的是不需要教化百姓,但凡说到教化就是儒家的东西,道家不讲这个——我觉得这样理解是片面的。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