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为他人着想的人,也是真正的得道之人
犹呵其若畏四邻 (出自道德经第15章)
悟道的人,做事都很小心谨慎
“犹呵其若畏四邻。”上一节讲了,“犹”和“豫”的本意是一种猴和象的行为状态,说明悟道之人做事都很小心谨慎。而这句话是说,悟道的人做事小心谨慎,好像怕四周的邻居一样。大家看见这句话会感觉奇怪,这哪是悟道的人,悟道的人应该什么都不在乎才对。这里讲悟道的人“若畏四邻”,好像担心周围的邻居说他、指责他,大家都盯着他一样。
老子把这句话讲得非常清楚,作为一个领导者,您在管理时要特别谨慎小心,做事要三思而行,尤其对待自己的品行,要像大家都盯着您的那种状态一样。这个理念跟儒家的慎独非常接近,就是平时大家都看着您时,您一定要举止得体、说话严谨。在独自相处时,您能不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时才是真正考验您修行的时候。
比如在外人面前说,我如何清廉、待人如何好,等到没人的时候不该收的钱收了,不该做的事做了,等等,这就是修行不够。这样的人影响力越大,往往最后造成的危害越大。
儒家特别重视慎独,比如曾子曾经讲过:“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生活中那么多人在看着您,在用手指着您,难道您不应该谨慎一些?每个人做事都是如此,生活在社会里,您所做的一切都会被别人发现,所以一定要谨慎,要规范自己的言行,这非常重要。
重视身边的舆论监督,经常考虑周围的人
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故事。东汉时期著名的大臣杨震,人品端正,做官清廉,做事公正,大家都称赞他。
有一次他因为公务出差,路过昌邑县,恰好他的一个老朋友王密在这里当县令。当天晚上王密来看望杨震,从怀里掏出十金来送给杨震说:“感谢您当年提拔我,所以这些送给您。”杨震一想这哪行,坚决不收。王密就劝杨震:“现在深更半夜的,我给您这钱没人知道,您放心吧。”结果杨震立刻“正声”道:“岂可暗室亏心”——怎么能够在暗的屋子里,没人看你就做亏心事呢?这不行的,你给我钱,看着没人,但是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这就是历史上被传为美谈的“杨震四知”。
这“四知”其实含义很深,包含了天之道,杨震知道除了我们人间这些事外,举头三尺还有神明。
古人特别重视周围的环境,这与人的进化有关。我们人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说长道短的品性,互相去说对方的弱点。大家喜欢说长道短,喜欢看八卦,报纸要想销路畅通,就一定要写点八卦;小孩子到一定年龄后,他们跟家长说学校里的事情时,往往都说其他孩子的不好……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也是一种舆论监督。
老子说,您想做一个好领导,一定要尽量避免被人抨击,如果您能把自己的品性塑造得很完美,大家就会信赖您,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这是领导者法则。
除了领导者,我们普通人这么做也是有好处的。老子让大家“若畏四邻”——重视周围的舆论监督,每点言行都要考虑到周围的反应会怎么样,别人会怎么反馈,一定要给大家正向的信息。这样累不累?一定会累的,但是形成习惯以后,就不会觉得累了。而且这个习惯是好习惯,会让您将来更少地犯错误。
老子为什么加一个“若”字?他是说这种状态好像是怕,但其实不是怕,而是一种对周围人的尊重。一个能够考虑到周围人的利益,经常为他人着想的人,一定是个品行非常好的人,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悟道之人。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