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对待“宠”的态度 来对待“辱”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出自道德经第13章)
别把“宠”当回事,“宠”和“辱”没那么大差别
老子说:“宠辱若惊。”有人感觉奇怪,不是常说“宠辱不惊”吗?其实这里的“宠辱若惊”跟我们常说的“宠辱不惊”,完全是两个角度。“宠辱不惊”是说人心里很平静,把好事、坏事都当没事一样,这是一种高人才有的境界。老子讲的“宠辱若惊”则是一种修炼方法,最终会进入到“宠辱不惊”的状态。
“宠辱若惊”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宠”字在这里是一种意动用法,是“以……为宠”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以辱为宠,把侮辱当作宠幸。
为什么要这样呢?老子解释道:“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在这一章,老子的话是穿插着说的,我给大家挑出来讲,先不讲“贵大患若身”)——这种宠幸,您得到了、失去了都会心惊,得到了是惊喜,失去了是惊慌、是惊恐。
比如您刚参加工作不久,有一天董事长在大会上突然表扬您:“小罗这件事办得非常好,通过这件事我看得出来,小罗是我们单位的优秀员工!”这时候您会惊得心都要跳出来了。这是惊喜。下次领导开会时说:“上周我觉得小罗好,这周我发现小李更好……”您听到领导夸小李了,心里就会有点惊慌,有点失落。
您为什么会感到惊慌?因为“宠之为下也”——您处于下边的位置,得到了宠会惊,失去了也会惊。老子说,也要用这种状态来对待“辱”,要把侮辱当作宠幸。
老子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您如果能修炼到把侮辱也当作宠幸的那种状态,您就进步了。
把挫折当作夸奖一样去珍惜,您就有所成了
生活中,我们都希望被夸奖,讨厌被批评,讨厌碰到挫折,但是按照老子的这种思想,您应该把挫折当作宝贵的东西,当作夸奖一样去珍惜。这样您就进步了,就能有所成了。
我们该怎么对待挫折呢?
我们可以先想想动物是怎么对待挫折的。心理学家做过很多研究,他们拿狗做实验,只要一摇铃就用电击来刺激狗,让狗建立条件反射。接下来准备两个连体的箱子,一个箱子中有电击设备,另一个箱子中没有,两个箱子中间有一个小门槛,狗一步就能跨过去。实验开始时,把狗放进有电击设备的箱子里。那么,摇铃时,狗会不会跨过小门槛躲到没有电击设备的箱子里去?
实验的结果是:狗会立刻缩成一团,不做任何躲避。为什么?因为它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了,只要听见铃响就缩成一团,狗认为躲不过去,便很快学会了忍受挫折。
那么人呢?我们人比狗聪明吧?心理学家又做了一项实验,把两组人分别放到两个噪声非常大的房间里面,每个房间都有一个按钮。其中一个房间的按钮一按,噪声就能停止;另一个房间的按钮怎么按都不起作用。再把两组人分别带到两个新的有噪声的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一个能让噪声停止的按钮。那么,先前在按按钮无效的房间的那组人,到新房间后,他们是否会按按钮让噪声停下来?
实验的结果是:那一组所有人都不按按钮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习得了面对挫折无助,学会了逆来顺受。
这说明,人与动物遇到挫折时的态度基本是一样的。
人面对挫折有三种态度:忍受,更加消极,看清全局跳出来。大多数人是前面两种,只有智者是第三种,他们能看出为什么会有挫折。
为什么会有挫折呢?因为您肯定有缺陷、短板,所以才会遇到挫折,没有无缘无故出现的挫折。比如,您凭空摔了一个跟头,要想想为什么会摔跟头。是自己的眼睛没注意地面,还是穿的鞋不合脚,等等,一定是有问题的。如果这回摔完跟头,您总结了经验,以后您就能避免再摔跟头。
所以结论是:第一,挫折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是您有短板;第二,如果在挫折中学会反省并以此提升自己,您以后的挫折能少很多,甚至可能因此躲过大灾。
《论语》里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那么,每天的多次反省是想自己的优点吗?绝对不是,是要找自己的缺点,找自己哪个地方做得不够好。这样的人会不断把小毛病、小挫折一点点剔除掉,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怎么面对挫折、面对侮辱,这是个态度问题。
您会发现,越是拥抱挫折的人,提升得越快,境界越高。一直都躲避挫折的人,指不定哪天一个大跟头就会让他掉进沟里,倒更大的霉。所以聪明的人都会拥抱挫折。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