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原文】
 
事①诸②父③,如④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注释】
 
①事:本义为官职,后多指事务、办法、事故等义,这里指服侍、对待。
②诸:原指辩论,泛指众多,此处用作代词,代指他人的、别的。
③父:本义指继父,后多用来表示亲父,此处指父辈。
④如:原指按照、依从,有跟随、去往、应当等释义,这里表示如同、好像。
 
【白话翻译】
 
对待别人的父辈叔伯要像对待自己的父辈叔伯一样;对待别人的兄弟姐妹,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
 
【解释】
 
弟子规》提出,人不能只站在小家小国的立场上看待事物,而是应该站在更为广阔的大家大国的角度上考虑得失。有国才有家,国兴则家旺,只有国家太平,人们生活才能安定。正如一句俗语所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太平的年代人们才能安居乐业,战乱的年代必然充满了流血与牺牲。
 
因此,每个人都向往和平,而和平其实也源自于每一个人。只有人人都能遵纪守法,不去侵犯他人的权利,世界才会是一片祥和。所以,和平其实是从每一个人做起的,孝悌也是如此。人人都讲究孝悌,那整个社会便是和谐的大家庭。
 
【解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倡导的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大同”社会理念。每一个人对待所有的老人跟对待自己家中的老人一样,对待所有的小孩跟对待自己家中的小孩一样,这样每一个老人小孩都会得到善待,那天下人都能“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这样社会就和谐了。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是个心怀天下的人。在范仲淹未入学前,他的母亲和继父就对他进行了良好的启蒙教育,给他讲了许多古圣先贤如何立志、如何读书、如何成就大事业的故事。每次他都认真聆听,默记在心。听后,他又总爱安静地独立思考。
 
后来,范仲淹进了长山学宫读书。有一次,他看到学宫旁边一座庙宇前涌满了男女老幼许多人,人们虔诚地前来烧香磕头,求签问卦,问前程未来。出于好奇,范仲淹随人流也进了庙宇。他郑重地走到一个相士面前,抽出一签,询问道:“我将来能当宰相吗?”相士回答说“不能”。范仲淹又问:“不能当宰相,做个良医怎么样?”相士愣了,无言以对。旁边一位老者十分叹赏这位貌不出众却志向非凡的少年,便仔细询问了范仲淹的情况。
 
在范仲淹看来,“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也”,很显然,他早年的志向就不存在升官发财之念,其意向鲜明地表达了利泽生民的思想。这个少年时代愿为良相良医的人,经过数十年宦海生涯之后,在暮年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他的一生都在忧国忧民,心怀百姓。
 
晋朝的时候,有一位读书人叫祖逖。当时晋朝国家不大稳定,北方五胡乱华,他不得已带着好几百户人家,包含他的亲戚,还有乡里面的一些邻居,一起迁到淮泗这个地方。因为他从小就很有侠气,所以一路上所有的这些车马都让给年长的人坐,他自己则是徒步行走。他把家里所有的财物、药品统统拿出来给大家用,就这样一路照顾所有的人。
 
当时,晋元帝也很敬佩他的德行,所以封了一个官职让他去做,他也做得很好,而且常常抱着一定要把国家的失地再拿回来的雄心壮志。果不其然,他后来帮助晋元帝收复了晋朝很多失地。
 
因为战乱时代,常常都会有很多骨头,很多大地上就可以看得到。遇到一些骨骸,祖逖就组织大家把这些骨头统统埋好,还帮他们办了一些祭祀的活动。他的这些行为让跟着他的老百姓都很感动。
 
祖逖这种仁义之心,不知道感动了多少黎民百姓,所以祖逖去世的时候,好多人就好像死去了父母那样的悲痛。其实,祖逖就是落实了“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不乏这些兼济天下的仁人志士的故事,《弟子规》号召我们从对待他人的父母如自己的父母一般做起,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和心胸,直至成为胸怀天下的人。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