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本句出自弟子规 : 第三章 出则悌
【原文】
尊长前①,声要②低③。低不闻④,却⑤非⑥宜⑦。
【注释】
①前:本义指前进,有引导、进见等释义,这里表示面前。
②要:原指索取、希望等义,此处用作副词,表示应该、必须。
③低:这里指声音低弱、低微。
④闻:听见。
⑤却:反而、然而。
⑥非:原指违背,后多用于表示否定,意为错误、不合适,此处意思是并非。
⑦宜:本义指安住的地方,后泛指恰当、合适等义,这里表示适宜。
【白话翻译】
在尊敬的长辈面前,说话的声音要低沉,不能喧闹,但也不能低弱到听不见的程度,那样反而不适宜。
【解释】
《弟子规》要求我们在长辈面前说话要和颜悦色,声音不能高亢惊人,也不能低弱不可闻,而是要沉稳有力、恰到好处。声音过于高亢会给人留下浮躁、不可靠的印象,而声音过于低沉则会使人觉得自己怯懦、不自信,这两方面都会令人觉得这个人难当大任,所以都是不适宜的。
其实,关于在长辈面前的话语表达,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去理解:要向长辈表达自己的看法,既不能过于激烈冲动,让长辈因难以接受过于强烈的表达方式而彻底拒绝;也不能畏畏缩缩,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事事听从长辈的意愿,时时妥协家长的意志,而是要有礼有节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用长辈可以接受的温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解读】
谏诤即见听
《汉书》有云:谏诤即见听,意思是说秉公直谏,使人人改正自己的错误。我国历史上敢于直谏的人不少,有的人甚至因对方不听从自己的规劝时,以死相谏。
春秋时期,有个人叫田婴,他有四十多个儿子,后来他的一位小妾又生了个儿子叫田文,田文是五月五日出生的。田婴告诉田文的母亲说:“不要养活他。”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地把他养活了。
等他长大后,他的母亲便通过田文的兄弟把田文引见给田婴。田婴见了这个孩子愤怒地对他母亲说:“我让你把这个孩子扔了,你竟敢把他养活了,这是为什么?”田文的母亲还没回答,田文立即叩头大拜,接着反问田婴说:“您为什么不让养育五月生的孩子?”田婴回答说:“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大了身长跟门户一样高,会害父害母的。”田文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呢?还是由门户授予呢?”田婴不知怎么回答好,便沉默不语。田文接着说:“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您何必忧虑呢?如果是由门户授予的,那么只要加高门户就可以了,谁还能长到那么高呢!”田婴无言以对,便斥责道:“你不要说了!”
过了一段日子,田文趁空问父亲:“儿子的儿子叫什么?”田婴答道:“叫孙子。”田文接着问:“孙子的孙子叫什么?”田婴答道:“叫玄孙。”田文又问:“玄孙的孙子叫什么?”田婴说:“我不知道了。”
田文说:“您执掌大权担任齐国宰相,到如今已经历三代君王了,可是齐国的领土没有增广,您的私家却积贮了万金的财富,门下也看不到一位贤能之士。我听说,将军的门庭必出将军,宰相的门庭必有宰相。现在您的姬妾可以践踏绫罗绸缎,而贤士却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仆女奴有剩余的饭食肉羹,而贤士却连糠菜也吃不饱。现在您还一个劲地加多积贮,想留给那些连称呼都叫不上来的人,却忘记国家在诸侯中一天天失势。我私下里感觉这是很奇怪的事。”
从此以后,田婴改变了对田文的态度,器重他,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来往不断,日益增多,田文的名声随之传播到各诸侯国中。他就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
魏征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贞观六年,唐太宗坐稳了皇位,他的开明政策已初见成效。这时许多大臣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坚决反对。
唐太宗不解,便问:“你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丰、祥瑞未至吗?”魏征答道:“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户口并未恢复到隋末大乱之前的水平,国库还很空虚;如果千骑万乘浩浩荡荡千里东巡,耗费会有多大呀,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啊。再说封禅这件大事必然引来各国使者,远夷君长也会扈从,现在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让他们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对我大唐怎么会不产生轻视之心?这种只图虚名而深受实害的事,陛下为何还要去做呢?”
唐太宗听后便,便打消了去泰山封禅的念头。
劝谏的事例还有很多,这几乎成了中国特色的文人表达自己看法的方式。虽然劝谏的方式有时可能会有些激烈,但不能否认的是,它充分保障了人们思想与表达的自由权利,是思想自由氛围中的必然产物。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