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本句出自弟子规 : 第三章 出则悌
【原文】
或①饮②食③,或坐④走⑤。长⑥者先⑦,幼⑧者后⑨。
【注释】
①或:本义指不确定性,后引申为有的、或许等释义,这里指或是。
②饮:原指喝,有含着、隐没等释义,此处指吃喝。
③食:本义指五谷杂粮,后泛指粮食,这里指米饭、食物。
④坐:原指跪坐,即跪着以臀部坐于腿上,此处指端坐。
⑤走:本义指跑,后多用来表示逃跑、泄露、拜访等义,这里表示行走。
⑥长:原指成长,后引申为首领、抚育等释义,此处指年纪、辈分较大者。
⑦先:这里指优先、次序在前。
⑧幼:原指幼小,这里指年纪、辈分较小。
⑨后:本义指子孙后代,后来多被用作次序、位置在后,此处指后面。
【白话翻译】
吃喝用饭的时候,或是坐下行走的时候,都要让长辈在前,由长辈先开始,让晚辈在后,由晚辈后进行。
【解释】
《弟子规》对吃饭用餐、坐立行走都做了比较细致的要求,概括而言就是:长幼有序。作为一本训蒙文,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细节进行倡导其实很有必要,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大部分人的生活习惯一旦确立就再难更改,举止礼仪也是如此。
所以,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尊敬长辈的观念,规范孩子正确的礼仪举止是重要且必要的。事随时迁,朝代更迭,时代一直在变,但无论身处什么时代,尊敬长者这一点是永远不会变的,这是一个社会得以长久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尊老爱幼的道德教育和举止得体的礼仪规范要从孩子抓起。
【解读】
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
“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出自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丘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用一颗赤子之心推及天下人,让所有的辗转不安都能安定下来。这种“兼济天下”的精神跟《弟子规》所倡议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弟子规》倡议吃饭坐走都要讲究长幼有序,这样的礼仪看似是生活里面一个烦琐的小细节,但它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恭敬之心,为他人着想。
范仲淹的大儿子,取名为范纯仁,可见,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无微不至,连取名字都是在教育小孩。中国人取名字的目的在哪里?在于透过这个名字给孩子以期许,让他能时时提醒自己。所以范仲淹给他儿子取名字叫纯仁,期许他的孩子能时时存着一颗仁慈之心。
这个“仁”字,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什么意思?两个人,哪两个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孩子从小知道这是父亲对他的期许,自然而然就会常常鼓舞自己,督促自己去向这个方向做。
范纯仁也确确实实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望。有一次,范仲淹叫范纯仁从京城帮他把五百斗麦子运回江苏老家。结果在中途刚好遇到了他父亲的老朋友,他父亲的故友把自己的家庭状况告诉了范纯仁。他父亲的朋友家里面,父母去世了,没有钱安葬,还有女儿都还没有嫁出去,生活状况比较窘困。范纯仁听完了,马上就把五百斗的麦子卖掉,把这些钱拿给这位长辈。但钱还不够,他当场把运麦子的船也卖了,钱才够。
范纯仁处理完之后,回京城见他父亲,他跟父亲报告在途中遇到了父亲的故友。讲到他最后决定把五百斗麦子卖了去帮助他人,然后他就说:“但是钱还不够。”范仲淹就抬起头来说:“那你就把船也卖了!”范纯仁说:“父亲,我已经把它卖了。”所以父子同心,家道才可以长盛不衰。
信陵君是战国时期四大公子之一,他是个敬老爱贤又求才若渴的人,正因为他的这一品质,许多人都去投靠他,成为他门下的食客。也有不少人是信陵君听说了对方的美名之后,亲自上门邀请,将其纳入自己麾下的。
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个看城门的老人侯嬴怀有贤德,就十分郑重地前去请教。他亲自驾着车,把车上尊贵的位子空出来留给侯嬴。侯嬴早就知道信陵君的名声,但为了考验他,故意装出傲慢的样子。但越是这样,信陵君对他越恭敬。侯嬴见状,知道信陵君的敬老是真心的,于是痛快地做了他的门客。
信陵君能够纡尊降贵地上门请教,说明他有惜才之心,还有求才之志,更懂得有才能的人的心思。他知道,那些有才的人都希望得到自己效命的人的重视,所以信陵君便给予每一位门客足够的尊重,这也正是他能广纳贤才的最根本原因。不难看出,这其实也正是易地而处来“为他人着想”的一种表现。
救人于危难之中是“推赤心”,敬人于言行举止当中同样是“推赤心”,救助他人从而使得他人对自己信任,敬重他人从而使得他人对自己认可,这些都是“安反侧”的体现。为他人着想,多换位思考,从这些层面去看,《弟子规》中的那些烦琐礼仪也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