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小国寡民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①;使民重死而不远徙(xǐ)②。虽有舟舆(yú)③,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④。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
①什:十。伯:百。
②徙:迁移。
③舆:车子。
④结绳:远古时原始人没有文字,在绳上打结来帮助记忆。
【译文】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徒。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机会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中去。使人民有香甜美味的饮食,漂亮华丽的衣服,安适稳定的住所,欢乐的风俗。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彼此也不互相往来。
【导读】
老子心中的乌托邦,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治理达到极致,人民饮食甘甜,服装美好,居所安适,安于纯朴的风俗。
【导读】
老子心中的乌托邦,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治理达到极致,人民饮食甘甜,服装美好,居所安适,安于纯朴的风俗。
【解析】
这一章老子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国”模式——小国寡民。在老子的“理想国”中,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不用智能,自得其乐。老子认为,理想的国家不宜过大,人口也不宜过多。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其中,“小国寡民”指的是满足于地域有限和人口不多的现状,而不试图通过武力来建立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什佰”为古代士卒部曲的名称。什,十人,是由十个人组成的军事单位,相当于现代军队编制中的“班”;佰,百人,是由一百个人组成的军事单位,相当于现代军队编制里两个“排”的规模。“重死”即不轻死,也就是不拿着生命作赌注去冒险。人们只有做到珍惜自己的生命,才不会任意伤害他人的性命。
从前面的诸多章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征:战乱、压迫、贫瘠、饥饿、荒淫、贪婪……面对这样一个时代,老子为我们设计出了一个“理想国”的模式:国家规模很小,就像一个安静的村落;国中的百姓很少,但是人人富足,生活安定,各种器具应有签有,但是人们都不去使用这些器具;统治者清心寡欲,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人民的身上,也不干涉人民的生活,使人民重视自己的生命。此外,国中的人不向远方迁徙,他们虽然有船和车等交通工具,但是从不乘坐,而是徒步行走在路上;天下相安无事,即使拥有实力雄厚的甲兵,也没有用武之地;使人民回到使用结绳记事的远古的自然状态中去。结绳记事的时代是什么样的呢?那个时代没有战争,人们自由自在,和睦相处,都过着自然、纯朴的生活。这种单纯质朴的社会让每个人都心驰神往。即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觉到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美好。那么,小国寡民能不能实现呢?其实,这种社会曾在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只不过那时的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远远没有老子所说的那么富足罢了。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俗”指的是全部现实的生活方式,它是人们的社会政治、道德、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总和。在这里,老子以一连串的排比来描绘他心目中
理想社会的场景:在这个社会里,有甘甜美味的食物可供食用,有华美舒适的衣眼可供穿戴,有安适的住所可供居住,有令人愉悦的风俗可供享受。在一般人看来,这些都是些极其简单的生活需要,而老子曾说过,真正的富足就是知道满足,所以这种简单生活需求可以使人类生命的价值得以提高和升华。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本章的末尾,在这里,老子通过描绘“小国”里的人们的生活和交际情况,道出了老子的处世观和生活态度。老子认为,楣邻国家的百姓之间要“老死不相往来”。不过,这种态度也不是没有目的的,我们都知道,老子向来反对“多智”,他认为人民心智机巧过多就会导致祸乱,所以他不主张人们往来。
王弼《道德经注》
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言也。使民虽有什伯之器,而无所用,何患不足也。使民不用,惟身是实,不贪货赂。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远徙也。
国家又小,人口又少,尚且可以使其返回古代的和谐状态,何况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呢!所以举小国来说明问题。百姓虽然有精良、有效的工具却不使用,这样怎么还会担心生产工具不足呢?使百姓踏实、安稳,只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实实在在的,不贪图财物珍宝。所以能各自安心平静地投入日常生活,重视死亡而不远行。
苏辙《老子解》
老子生于衰周,文胜俗弊,将以无为救之。故于书之终,言其所志,愿得小国寡民以试焉,而不可得耳。民各安其分,则小有材者,不求用于世,什伯人之器,则材堪什夫、伯夫之长者也。
老子生在周王朝衰落的时代,流行肤浅的纹饰和粗鄙的习俗,老子想以无为来扭转这种局势。所以在《道德经》的最后谈到他的志向,希望能够有个人口稀少的小国来做实验,却得不到。百姓都能安于各自的本分,所以有些小有才华的人,不追求自己的才华能够在社会范围内得到发挥,什伯人之器,是指有这样的人,他们的才华能够领导周围的十人或百人。
事少民朴,虽结绳足矣。内足而外无所慕,故以其所有为美,以其所处为乐,而不复求也。民物繁夥,而不相求,则彼此皆足故也。
事情少,民风简单、淳朴,只用结绳来记事就够了。身体内在的需要满足了,在外也没有其他令人倾慕、想得到的了,所以人们都觉得他们拥有的东西充足美好,他们的处境幸福快乐,而没有别的追求了。百姓那么多,但是不来往,彼此没有需求,是因为他们都很满足而没有其他需要了。
【经典解读】
【经典解读】
老子在本章的文字中塑造了一个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一个小国寡民的乌托邦。这里国家不大,人民稀少,生活资料充足却不奢侈,百姓安逸却不沉湎于享乐,国与国之间相邻,却没有争端。在这里百姓饮食甘甜,服装美好,居所安适,可以说是乐生安死,无忧无虑。
然而,也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是一种倒退,认为这是消极的复古,甚至认为老子希望人们“老死不相往来”是一种反社会的思想。这其实都是断章取义,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老子之所以构建出这样一个乌托邦,是因为看到了当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现实。他一方面将现实和理想对比,通过理想中的美好来反衬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黑暗和邪恶——这一切都是因为统治者不知道爱惜百姓、肆意妄为造成的。从而告诫统治者应采取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不可任意干扰残害百姓。另一方面,他通过“小国寡民”的理想状态,希望能转变统治者争强争霸、武力扩张的错误观念。希望他们不要贪多求大,而是将教化百姓、爱惜百姓放在首位。
同样“老死不相往来”,在老子的语境中并不是要人们断绝和其他人的关系,而是大家都安居乐业,过着衣食充足的生活,没必要互相往来、互相打扰。
老子“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理想既不反动,也不落后,而是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对现代的社会建设、城市规范、资源分配都极具参考意义。
【哲理引申】
【哲理引申】
老子塑造了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里“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数千年来不知引起了多少文人的幻想,从《列子》中描述的华胥氏之国,到《聊斋志异》中刻画的神仙居所,人们一直在寻找一个没有战乱、纷争的社会。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大诗人,他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后人,少年之时即抱有“大济于苍生”的宏伟愿望,可惜当时政治混乱,礼乐崩乱,陶渊明空有一腔抱负,却完全无法实现。开始,他做过州县里的小官,但其性格耿直、清正廉明,对污浊员m的官场氛围十分厌恶,不愿意屈膝权贵,因此仕途坎坷。
为了生存,也因为理想还没完全破灭,陶渊明在义熙元年(405年)最后一次做官,出任彭泽令。此时,他已过了“不惑之年”。但倔强的性格和正直的为人让他当官后与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同僚们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感慨道:“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从此永远脱离了官场。
在归乡之时,陶渊明写下了著名的《归园田居》,显示了自己宁愿贫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由于农田受灾,房屋又被火烧,他的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向世俗低头,甚至连江州刺史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看重他的才华,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拒绝了。
陶渊明并非悲观厌世,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构建着自己的理想社会,追求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受到老子思想的启发,他在《桃花源记》中塑造了一个与世隔绝、淳朴安详的小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几乎是对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的详细描述。
然而,这么一个美好的地方却“不复得路”、“遂无问津者”。也许这正是陶渊明的感悟,正是他心中的悲哀。桃源这样的理想所在只能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在欲望肆虐、贪虐横行的当时,根本无法实现。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然而,他笔下的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桃源,却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处灵魂的寄托。李白《古风》诗曰:“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杜甫《北征》诗说:“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明代张煌言《赠卢牧舟大司马》诗:“并州正有来苏望,忍说桃源可避秦。”桃花源便是陶渊明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不仅有恬静、安宁的生活,也有独立、自由的人格,它让千百年中的理想者在此休憩心灵,在此获得慰藉。
老子“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可能很难实现,但老子所提到的美好品质——不争守下、戒骄戒躁、寡言厚德等,都是人们可以亲身践行的。只要努力做到如此,何处又不是桃源呢?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 大门大的拳下不讲奇迹(2544434517) 评论 第80章 小国寡民:事实上愚民如果能彻底,让百姓意识不到,单纯满足自然地需求
- 大门大的拳下不讲奇迹(2544434517) 评论 第80章 小国寡民:事实上愚民如果能彻底,让百姓意识不到,单纯满足自然地需求
- 大门大的拳下不讲奇迹(2544434517) 评论 第80章 小国寡民:狂喜了也就不配做君王了
- 天启_执者失之(20739748) 评论 第80章 小国寡民:圣人和民是两种人,劝导圣人像养猪一样养民.老蛋他不是好人啊
- (1985231409) 评论 第80章 小国寡民:圣人不愧是圣人,一眼就看出韭菜的不幸在于数量太多。
- 風乎舞雩(245927060) 评论 第80章 小国寡民:孔子希望回到周公或尧舜时代,老子更厉害,直接想回到结绳记
- 白衣吹水(237650768) 评论 第80章 小国寡民:德育万物,万物生而受天之恩泽,死则归根育万物也。人本为一
- 大山(535465481) 评论 第80章 小国寡民:《道德经》帛书版的表述有些不同,“...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
- 泡沫(2467190184) 评论 第80章 小国寡民:你的评价不太客观,这样你永远无法透过读懂这本书
- Attitude(568102333) 评论 第80章 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是指没有纷争,各自安好,相互没有联系的需求。
- 自动化王(234256445) 评论 第80章 小国寡民: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不免显得过于片面偏激,理解这一章务必要
- 岸芷汀兰(1090634699) 评论 第80章 小国寡民:虽然不适用于当今社会,但是想想一下那个淳朴的画面也是蛮好
- 林叶奇(262385275) 评论 第80章 小国寡民:是当时时代的理想吧,就像桃花源记
- 前程图文&打印机维修(154083345) 评论 第80章 小国寡民:这章有消极愚民的感觉,人民吃饱穿暖玩乐,不要与邻国交流来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