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欲讨齐
【原文】
陈成子弑齐简公,孔子告于鲁哀公,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1)。《左传》曰:“孔子请伐齐,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常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伐也。’(2)”说者以为孔子岂较力之强弱(3),但明其义而已。能顺人心而行天讨,何患不克!使鲁君从之,孔子其使于周,请命乎天子,正名其罪。至其所以胜齐者,孔子之余事也。
【注释】
(1)“陈成子弑齐简公”几句:语出《论语·宪问》。陈成子,即田成子,名恒,齐相。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弑简公而立齐平公,是臭名昭著的窃国大盗。齐简公(?—前481),悼公之子,田氏族人杀人,简公欲驱逐田氏,田恒先发制人,弑君。鲁哀公(?—前468),鲁定公之子。三子,鲁大夫孟孙、叔孙、仲孙,皆为鲁桓公后代,故又称“三桓”,鲁国实际掌权者。
(2)“孔子请伐齐”几句:语出《左传·哀公十四年》。
(3)说者以为孔子岂较力之强弱:语出朱熹《论语精义》卷七下。说者,此指程颐。
【翻译】
陈成子弑齐简公,孔子告诉鲁哀公,请求讨伐陈成子。哀公说:“去告诉那三大家族。”孔子去向三人报告,没得到同意。《左传》记载:“孔子请求讨伐齐国,鲁哀公说:‘鲁国被齐国削弱已经很久了,您要讨伐他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陈恒杀了他的国君,百姓不亲附他的有一半之多,以鲁国的百姓,加上齐国这一半,可以战胜。’”解释者认为孔子岂是较量实力的强弱,只是为了讲明道义罢了。能顺应民心而代天讨伐,哪用担心不能取胜!假使鲁哀公听从孔子的意见,孔子出使周,请命于周天子,以正陈成子之罪。至于依靠什么来战胜齐国,这在孔子看来是第二位的问题。
予以为鲁之不能伐齐,三子之不欲伐齐,周之不能讨齐,通国知之矣。孔子为此举,岂真欲以鲁之半力敌之哉?盖是时三子无君,与陈氏等,孔子上欲悟哀公,下欲警三子。使哀公悟其意,必察三臣之擅国,思有以制之,起孔子而付以政,其正君君、臣臣之分(1),不难也。使三子者警,必将曰:鲁小于齐,齐臣弑君而欲致讨,吾三臣或如是,彼齐、晋大国,肯置而不问乎!惜其君臣皆不识圣人之深旨。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哀公竟逼于三子而孙于越(2),比之简公,仅全其身尔。
【注释】
(1)君君、臣臣:为君者要有为君之道,为臣者要有为臣之道。《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哀公竟逼于三子而孙于越:孙,同“逊”,国君出走逃亡的讳称。事见《左传·哀公二十四年》。
【翻译】
我认为鲁国不能讨伐齐国,三大家族不愿讨齐,周天子不能讨齐,这是全国都知道的。孔子这样做,难道真的想用仅相当于齐国力量一半的鲁国去对付齐国吗?不是。当时三大家族目无国君,和陈成子一回事。孔子在上想要使鲁哀公觉悟,在下想要警告三大家族。倘若哀公领悟孔子的用意,必定觉察三大家族把持国政,会想办法来制约他们,起用孔子付以国政,恢复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并不难。倘若三大家族警醒,必定会说:鲁国比齐国小,齐国大臣弑君而招致讨伐,我们三大家族要是也这么做了,像齐、晋这些大国,岂会置之不理呢!可惜鲁国君臣都不理解圣人的深意。两年后,孔子去世。又过十一年,鲁哀公竟然被三大家族威逼逃亡到越国,与齐简公相比,仅保全个人性命罢了。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