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宿渡河
【原文】
宋苍梧王当七夕夜(2),令杨玉夫伺织女渡河,曰:“见,当报我;不见,当杀汝(3)。”钱希白《洞微志》载(4):“苏德哥为徐肇祀其先人,曰:‘当夜半可已。’盖俟鬼宿渡河之后。”翟公巽作《祭仪》十卷(5),云:“或祭于昏,或祭于旦,皆非是,当以鬼宿渡河为候,而鬼宿渡河,常在中夜,必使人仰占以俟之。”叶少蕴云(6):“公巽博学多闻,援证皆有据,不肯碌碌同众,所见必过人。”予案,天上经星终古不动(7),鬼宿随天西行,春昏见于南,夏晨见于东,秋夜半见于东,冬昏见于东,安有所谓渡河及常在中夜之理。织女昏晨与鬼宿正相反,其理则同。苍梧王荒悖小儿,不足笑,钱、翟、叶三公皆名儒硕学,亦不深考如此。杜诗云:“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8)。”“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9)。”梁刘孝仪诗云(10):“欲待黄昏至,含娇浅渡河(11)。”唐人七夕诗皆有此说,此自是牵俗遣词之过,故杜老又有诗云:“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竟难候,此事终蒙胧(12)。”盖自洞晓其实,非他人比也。
【注释】
(1)鬼宿(xiù):二十八星宿之一。南方七宿的第二宿。河:银河。
(2)宋苍梧王:即刘昱(463—477),宋明帝长子,泰豫元年(472)即帝位,凶狠残暴,朝政浊乱,元徽五年(477)为侍臣杨玉夫所弑,时年十五岁,追废为苍梧王。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相会,后来有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寿等民俗。关于七夕民俗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
(3)“见”几句:《资治通鉴》卷一三四:“杨玉夫常得帝意,至是忽憎之,见辄切齿曰:‘明日当杀小子取肝肺!’是夜,令玉夫伺织女渡河,曰:‘见,当报我;不见,将杀汝!’”
(4)钱希白:即钱易(968—1026),字希白,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越王钱俶侄,宋真宗咸平二年(999)进士及第,官至翰林学士。才思敏捷,擅画工书。《洞微志》:志怪小说集,十卷。“洞微”者,洞察幽微也。
(5)翟公巽:即翟汝文(1076—1141),字公巽,丹阳(今属江苏)人。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参知政事。
(6)叶少蕴:即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兼侍读、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兼知建康府等。叶氏家富藏书,工诗能文,著述繁多。
(7)经星:恒星。
(8)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语出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牛女,牛郎织女。漫,莫,不要。秋期,七夕,牛郎织女约会之期。
(9)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语出杜甫《天河》。
(10)刘孝仪(484—550):名潜,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梁骈文家、诗人。
(11)欲待黄昏至,含娇浅渡河:语出《咏织女诗》。又作其兄刘孝威诗。
(12)“牵牛出河西”几句:语出杜甫《牵牛织女》。神光,神异的灵光。蒙胧,虚无。最后两句诗是说牵牛织女七夕相会之事无法实证,终归虚无。
【翻译】
刘宋苍梧王在七夕之夜,命杨玉夫等候织女渡银河,说:“看到了,就告诉我;没看到,就杀了你。”钱希白《洞微志》记载:“苏德哥为徐肇祭祀他的祖先,说:‘到夜半就可以。’这是等待鬼宿渡过银河以后。”翟公巽著《祭仪》十卷,写道:“有的在黄昏祭祀,有的在天亮祭祀,都不对,应当以鬼宿渡过银河为标志,而鬼宿渡河,常在半夜,必须派人仰观天象耐心等候。”叶少蕴说:“公巽博学多闻,引证都有根据,不肯平庸随众,他的见解一定超过常人。”笔者按,天上恒星亘古不动,鬼宿随天向西运行,春季黄昏出现在南,夏天早晨出现在东,秋天夜半出现在东,冬天黄昏出现在东,哪有所谓渡河以及都在半夜的道理。织女星出现的早晚正好和鬼宿相反,而道理相同。苍梧王是荒唐不知事理的小儿,不值一笑,钱、翟、叶三公皆为名儒饱学之士,也这般不加深考。杜子美诗云:“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梁朝刘孝仪诗云:“欲待黄昏至,含娇浅渡河。”唐人七夕诗都有这种说法,这自然是迁就世俗作诗之过错,所以杜老又有诗云:“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竟难候,此事终蒙胧。”杜老自是洞晓事实,不是旁人可比的。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