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平蛮碑》

【原文】
 
成都有唐《平南蛮碑》,开元十九年(2),剑南节度副大使张敬忠所立(3)。时南蛮大酋长染浪州刺史杨盛颠为边患(4),明皇遣内常侍高守信为南道招慰处置使以讨之(5),拔其九城。此事新、旧《唐书》及野史皆不载(6)。肃宗以鱼朝恩为观军容处置使(7),宪宗用吐突承璀为招讨使(8),议者讥其以中人主兵柄(9),不知明皇用守信盖有以启之也。裴光庭、萧嵩时为相(10),无足责者(11)。杨氏苗裔,至今犹连“晟”字云(12)。
 
【注释】
 
(1)蛮: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有轻视之意。
 
(2)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年号(713—741)。
 
(3)剑南:唐代贞观十道之一,因其地处剑门关以南,故称剑南,约今四川中部一带,治所在成都。节度副大使:官名。唐玄宗开元年间,以亲王遥领节度使,而以在军主持事务者称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节度,本意“节制调度”,后为领兵之官,节制一方,位高权重。
 
(4)染浪州:应校作“渠浪州”,唐代羁糜州,在今云南大理(见郭声波《彝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第三章第五节“渠浪州”)。
 
(5)明皇:唐玄宗李隆基,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唐人诗文中多称其“明皇”。内常侍:宦官职名。
 
(6)野史:私家编撰的史书。有别于官修的“正史”而言。
 
(7)肃宗:即唐肃宗李亨(711—762),唐玄宗第三子。鱼朝恩(722—770):泸州泸川(今四川泸县)人。唐玄宗时为黄门,肃宗时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封冯翊郡公,代宗时权倾天下,积财巨万,后被缢杀。观军容处置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之师围讨安史叛军,不置统帅,而授鱼朝恩此职以监督诸军。
 
(8)宪宗:即唐宪宗李纯(778—820)。吐突承璀(?—820):唐宪宗时宦官,历任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左监门将军,封蓟国公,后被诛。招讨使:使职名。掌招抚讨伐事务。
 
(9)中人:宦官。
 
(10)裴光庭(676—733):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唐玄宗时宰相。萧嵩(?—749):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唐玄宗时宰相。
 
(11)无足责者:意谓此二人平庸之辈,非如张九龄一流人物。
 
(12)杨氏苗裔,至今犹连“晟”字云:张富祥注说《容斋随笔》:“此指杨氏后裔行用一种联名制,在姓名中都加‘晟’字。……宋代杨氏后裔则率称‘杨晟某’,如杨晟台、杨晟秀等,史籍所见极多。”
 
【翻译】
 
成都有一通唐代《平南蛮碑》,开元十九年,剑南节度副大使张敬忠所立。当时南蛮大酋长渠浪州刺史杨盛颠侵扰边境,唐明皇派遣内常侍高守信为南道招慰处置使兴兵讨伐,攻下其九座城池。这件事新、旧《唐书》及野史都无记载。唐肃宗任鱼朝恩为观军容处置使,宪宗任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评议者讥讽皇帝任用宦官掌握兵权,殊不知唐明皇任用高守信算是开了个头。当时是裴光庭、萧嵩为相,这就无足深责了。杨氏的后裔,至今名字还带个“晟”字。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