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师表

【题解】
 
诸葛亮是三国时蜀国的丞相,他当政的时候,曾多次主持北伐,以图恢复汉室河山。公元227年,诸葛亮在汉中集结军马,准备北伐。临行前,他向后主刘禅上了一份奏章,就是这篇《前出师表》。诸葛亮在文中告诫刘禅要广开言路,近贤臣远小人,以“收复汉室,还于旧都”,表达了自己忠于汉室、心怀天下的情操。
 
【原文】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2],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3],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4],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5],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6]。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7],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注释】
 
[1]先帝:指刘备。殂(cú):死亡。
 
[2]陟(zhì):奖赏。臧(zānɡ):善。否(pǐ):恶。
 
[3]有司:有关部门。
 
[4]裨(bì):补助。
 
[5]庶:但愿。驽(nú)钝:才能低下。
 
[6]旧都:指两汉国都长安和洛阳。
 
[7]咨诹(zōu):询问。
 
【翻译】
 
臣诸葛亮上表进言:先帝创建大业未到一半而中途去世,现在天下三分,而益州地区最为困苦疲惫,这实在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了。然而朝中侍卫大臣丝毫不放松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有不同一般的恩遇,想要在陛下身上有所报答啊。陛下实在应当广开言路,光大先帝的遗德,使忠臣志士的精神得以振奋,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常常言语失当,从而堵塞了忠臣进言规劝的道路啊。宫廷中的近臣和丞相府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奖善罚恶,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之事、触犯法令的人,以及那些尽忠行善的人,应当交付有关部门评判他们应得的惩罚和奖赏,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该有所偏袒,使得内廷外府法度不一。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贤良而且实在的人、他们的志向思想忠诚纯正,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里的事务,事不论大小,都应当先向他们咨询,然后施行,那就一定能弥补缺漏,得到广泛的益处。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办事公正,精通军事,从前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中的事,不论大小,都应该向他咨询,这样一定能使军中将士和睦相处,才能不同的人能够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颓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此事,未尝不对桓、灵二帝表示遗憾、痛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坚贞贤能、能以死殉节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家的兴盛就可以计日而待了。
 
臣本来是个平民百姓,在南阳亲自耕田种地,只想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中间显身扬名。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学识浅陋,自己降低身份,三次亲自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臣咨询当今的大事,因此我深为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遭逢战败,我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小心,所以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自从接受了先帝的遗命以来,早晚忧虑叹息,惟恐完不成先帝的托付,因而损害了先帝的英明,所以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草木不生的荒凉地带。现在南方已然平定,武器军备已经充足,应当鼓励并率领三军进兵北方,平定中原;我也会竭尽自己愚钝的才能,铲除邪恶势力,兴复汉室,返还到故都去。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份内之事啊。
 
至于权衡利弊得失,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他们的职责了。希望陛下委托我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使命,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治我的罪,用以上告先帝的英灵。如果没有要您发扬盛德的进言,那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过错,彰明他们的怠慢。陛下也应当自己谋划,征求治国的好办法,审察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地追念先帝的遗训,臣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要离开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我眼泪落下,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解读】
 
此文开篇便点明蜀汉所处的形势,即“危急存亡之秋也”,这是一句警语,目的在于让后主产生危机感。诸葛亮以忧患开篇,便让后主没了退路,所以下面的“开张圣听”以及举荐贤才等建议,后主就能顺理成章地接纳了。诸葛亮回忆南阳之事,在于表达对先帝刘备的感恩之情以及辅佐后主成就大业的决心。开头语境险峻,越到后来,越显气势恢宏,结尾处又趋平缓。此篇前后节奏充满变化,皆因诸葛武侯情真意挚之故。精忠之言,看似轻描淡写,而一种诚恳之意,溢于言外。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