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又称《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代各国史事的重要实录,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余年的历史,它同时也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纵横家的策谋和传说的汇编。《战国策》的作者已无从考索,西汉末年经刘向辑录整理,以国别为基础,以时间为顺序,成书三十三篇。
苏秦欲游说秦王统一天下,结果失败,返乡后受到家人冷遇,于是刻苦研习兵书谋略,最终以高超的辩才和智谋游说赵王成功,从此飞黄腾达,显扬于诸侯。本篇就记述了这样一段故事。文章反映了纵横家重利趋名的人生观和崇尚智谋策略制胜的思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生动逼真,文情富有起承转合之妙。
详细翻译
战国中后期,秦国统一天下的形势已经日渐明朗。这篇文章说的是秦惠王与大臣商议统一天下的大计,张仪和司马错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张仪主张“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这一方案四面树敌,过于霸道,实行起来阻力较大;司马错提倡先经略西蜀,等秦国资本足够的时候,再灭六国。秦惠王衡量两种方案的利弊,最终选择了司马错的策略。事实证明,秦惠王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
详细翻译
战国中后期,秦国为统一天下,招揽了不少名士,范雎就是其中之一。范雎本是魏国的大臣,魏相魏齐因误听谗言,把他抓了起来,以严刑折磨他。范雎逃出魏国,来到秦国,秦昭王听说他是个贤士,就亲自恭迎他,之后还任命他做了秦相。本文说的是范雎初来秦国,他听说秦国大权掌控在宣太后和穰侯手中,就在秦王接见他时慷慨陈词,指出秦王应摒除后宫擅权的局面。秦王闻听,甚为感动,以后对范雎十分倚重和信任。
详细翻译
邹忌是齐宣王时的名臣,他和大将军田忌是宣王的左膀右臂,在二人的辅佐下,齐国成了战国中期的强国。这篇文章写邹忌因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悟出了治理国家的道理。宣王听了他的劝谏之辞,齐国在短短几年间威望大增,诸侯们纷纷到齐国朝见齐王。
详细翻译
齐王对士人颜斶出语轻慢,颜斶反唇相讥;齐王以荣华富贵邀请他来辅佐,颜斶以不愿为名利所浸淫而拒绝。一篇之中,极见士人清高风范。
详细翻译
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善于招揽人才闻名于世。他手下的人才大多都有一技之长,经常在他身处困境的时候伸手相助,冯谖正是其中之一。冯谖刚入孟尝君门下时,孟尝君和众门客并不看好他。不过,他凭着过人的才智,帮孟尝君“市义”、“西游于梁”,最终帮助孟尝君复位,做了几十年的齐相。
详细翻译
齐国派使者到赵国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顺便向使者询问齐国的年岁、齐国名士的情况,最后才提及齐王。本文体现的是赵威后先民后君的民本思想。
详细翻译
战国中期,楚国是与秦国并称的强国。不过,这种情况没能维持太久,楚国在之后一连串的战争中受挫,国力渐渐衰弱。楚顷襄王在位时,重用小人,疏远忠义之士,楚国局势岌岌可危。大臣庄辛曾以危言警告顷襄王,但顷襄王不听,庄辛忧愤之下去了赵国,最终郢都果然被秦人攻破。顷襄王逃。
详细翻译
战国中期,秦国派兵攻打赵国。当时,赵武灵王年幼,朝政由赵太后处理。赵太后想找齐国相助,齐国答应出兵,但条件是把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赵太后不同意,群臣苦谏也没能奏效。这时,左师触龙站了出来,他以极其巧妙的方法,终于说服太后同意派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
详细翻译
秦、赵长平之战后两年,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经长平一役,已是元气大伤,再也无力跟秦国正面交锋。魏国出于道义,决定派大将晋鄙援助赵国,但晋鄙不敢跟秦国交战,逡巡不前。魏国于是派辛垣衍到邯郸游说,劝说赵国尊秦为帝以求秦国退兵。就在赵王和平原君犹豫不决之际,齐人鲁仲连指出尊秦为帝有极大的危害。此时,正赶上魏国信陵君夺了晋鄙的兵权,他率军援助赵国,秦国不久撤军,邯郸之围解除了。
详细翻译
梁惠王是个纵欲无度的君主。有一次他宴请诸侯,喝酒正酣时,鲁共公即兴做了一番演讲,他以大禹、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拒绝美酒、美味、女色、台阁的故事,告诫梁惠王不要沉溺于逸乐之事,否则会后患无穷。
详细翻译
信陵君名无忌,是魏国的公子,他在秦国围攻赵国的危急时刻,杀了逡巡不敢前进的魏将晋鄙,夺得虎符,率领大军解除了邯郸之围。信陵君此举已经背叛了魏国,他不敢回魏都大梁,径直往赵国奔去。赵王听说信陵君来赵,亲自到郊外迎接。这时,信陵君的谋士唐雎告诫信陵君不要居功自傲,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详细翻译
战国后期,秦国灭掉了韩国、魏国,继而想夺取魏国的附庸安陵。安陵君见情势不妙,就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到达秦国后,秦王先是以十倍之地相诱,后又以兵戈相威胁,想迫使唐雎屈服。唐雎据理力争,凭着刚勇之气迫使秦王不敢肆意妄为,最后全身而退。
详细翻译
乐毅本来是魏国的大臣,他出使燕国的时候,燕昭王对他礼遇有加。乐毅深受感动,就留下来事燕。乐毅在燕国受到重用,曾率诸侯联军大破齐国,攻陷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一度强盛的齐国几近亡国,乐毅的威名也因此达于极致。后来,燕昭王病死,其子即位,就是燕惠王。燕惠王当政后,排挤乐毅,乐毅被迫流亡赵国。惠王怕乐毅帮助赵国对付燕国,就写信劝他回来。乐毅深知回去后前途难卜,于是回信拒绝了惠王。
详细翻译
秦国以善于招揽人才著称,商鞅、张仪、范雎等名相都不是秦国人,但是三人都为秦的强盛做出了贡献。战国末年,韩国水工郑国为虚耗秦国国力,避免秦国入侵韩国,所以建议秦王大修水利。不料,郑国的意图被秦王发觉,秦人认为外来的人才并非真心效忠秦国,就建议秦王逐客。秦王政觉得有理,就下了逐客令。大臣李斯是楚国人,也在被驱逐的行列里,于是他写下这篇《谏逐客书》,追述客对秦国的贡献,并指出客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必要条件。李斯的文章观点鲜明,利害关系清晰,秦王最终接受了他的请求,逐客令遂宣布废止。
详细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