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黎安二生序

【题解】
 
蜀地的士子黎生补江陵司法参军,临行之际向曾巩言及家乡人笑自己与安生二人迂阔,请曾巩解惑。曾巩于是写下本篇以为辩驳,并勉励黎、安二生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原文】
 
赵郡苏轼[1],予之同年友也[2]。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3],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4]。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5]。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6]?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注释】
 
[1]赵郡:即赵州,治所在今河北赵县。
 
[2]同年: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3]隽(juàn):意味深长,引人入胜。
 
[4]司法参军:地方上掌管刑法的小官。
 
[5]迂阔:指思想行为不切实际。
 
[6]庸讵(jù):难道。
 
【翻译】
 
赵郡的苏轼,是与我同年进士及第的好友。他从蜀地写信给在京师的我,信中称赞蜀地的士人黎生和安生。不久黎生携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携带着他的文章几千字,屈尊来访。读他们的文章,确实觉得气势宏大俊伟,行文善于纵横驰骋,深究事理。在文章中,他们恣意挥洒才学,显露出深厚的功底。这两个人真称得上是不同寻常的杰出人士,而苏君也真可以说是善于知人啊!
 
前不久,黎生去补江陵府司法参军的缺。临行的时候,请我送他几句话以为赠别。我说:“我知道你,是从心里懂你,还用得着以语言表达出来吗?”黎生说:“我和安生对道德文章的学习,常常被乡里的人讥笑为迂阔。今天想求您几句话,去解除乡里人对我们的误解。”我听了,自己想想,不由得笑了。
 
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甚呢?只知道信服古人的言论,而不知道迎合世道;只知道以圣贤之道作为自己的志向所在,而不知道合于流俗。这就是我所以困顿至今还不自知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能比我更甚呢?如今黎生的迂阔,只是文章不合于流俗,这只是迂阔中的小迂罢了,然而还担心被乡里的人讥笑。像我这样的迂阔,就是大迂了。如果让黎生带了我的话回去,一定会得罪更多的乡里人,那时候得到的岂止是讥笑呢?但是现在我对黎生,应当说些什么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对的,可是却要有这样的担忧;说我的迂阔是不好的、不对的,那倒是可以迎合世俗了,但有悖于古法,偏离了圣贤之道。黎生、安生你们不要急于解除乡里人对你们的误解,那么在这一点上就一定能做出自己的选择。
 
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黎生和安生,并且转请苏君观看,认为如何呢?
 
【解读】
 
本文论述的重点是“迂阔”和“解惑”。二生请求曾巩为他们解答里人之惑,可见他们对自己的为人之道考虑得并不周全。二生对里人的迂阔之讥很在意,曾巩偏偏高举迂阔的大旗,故意对世俗之见进行颠覆,与之对立,而在“信乎古”与“合乎世”、“志乎道”与“同乎俗”之间,明确选择了“信乎古”、“志乎道”。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