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有土者,有大物(1)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2)物而不物(3),故能物物(4)。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游乎九州(5),独往独来,是谓独有(6)。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大人(7)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8)。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9)。处乎无响,行乎无方。挈(10)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11),与日无始。颂(12)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有(13)。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

所属分类:在宥

【注释】
 
(1)大物:旧注指至高无上的人物,疑非是,联系下一句,当从字面讲,“有大物”即拥有万物。
(2)这句之“物”字用表被动,即“为物所用”之意。
(3)这句里有两个“物”字,前一个表主动,后一个表被动,“物而不物”是说用物而又不为外物所用。
(4)物物:物使天下之物;前一“物”字用如动词。
(5)九州:九州所指历来含义不定,这里可以理解为当时中原一带人们熟悉的地域。
(6)独有:指不为外物所拘滞。
(7)大人:即上句的“至贵”的人。
(8)响:回声。
(9)配:匹对,这里指应答;问话者为主,应答者则为匹对。
(10)挈:提。适复:往返。挠挠:纷纷。
(11)旁:依。
(12)颂:容。论:语。“颂论”犹言容颜、谈吐。
(13)这句里有两个“有”字,其中前一“有”字是动词,据有、持有的意思;后一“有”字用如名词,指存在着的各种物象,包括自身的形躯。下一句之“有”字则同于本句后一“有”字的用法。
 
【译文】
 
拥有土地的国君,必然拥有众多的物品。拥有众多的物品却不可以受外物所役使,使用外物而不为外物所役使,所以能够主宰天下万物。明白了拥有外物又能主宰外物的人本身就不是物,岂止是治理天下百姓而已啊!这样的人已经能往来于天地四方,游乐于整个世界,独自无拘无束地去,又自由自在地来,这样的人就叫做拥有万物而又超脱于万物。拥有万物而又超脱于万物的人,这就称得上是至高无上的贵人。
 
至贵之人的教诲,就好像形躯对于身影,传声对于回响。有提问就有应答,竭尽自己所能,为天下人的提问做出应答。处心于没有声响的境界,活动在变化不定的地方,引领着人们往返于纷扰的世界,从而遨游在无始无终的浩渺之境,或出或进都无须依傍,像跟随太阳那样周而复始地没有尽头;容颜、谈吐和身形躯体均和众人一样,大家都是一样也就无所谓自身。无所谓自身,哪里用得着具有各种物象!看到了自身和各种物象的存在,这是过去的君子;看不到自身的各种物象的存在,这就跟永恒的天地结成了朋友。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