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姓氏起源】
据说,商朝末年,纣王的父亲帝乙在当太子时,他的妃子生了个儿子叫微子,名启。帝乙继位后,微子的母亲被立为王后,不久又生了个儿子,取名受辛。受辛长大后,既聪明口才又好,且力大无穷,仅凭双手就可以击死猛兽,因此深得帝乙的喜爱。帝乙想立他为太子,可想到他的大儿子微子在前,立之无名。
太史元铣知道后,就对帝乙说:“按古法,王后有子,就不能立妃之子。微子与受辛虽是一母所生,但微于生时,其母尚未立后,所以只能立受辛为太子。”帝乙大喜,就立受辛为太子。帝乙死后,受辛继位,就是商纣王。元铣因有迎立之功,最后成为商末重臣。其子孙就以他的名为姓,就是元氏,奉元铣为元姓始祖。
另外,北魏时,皇族本姓拓跋,为胡人,后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皇朝,传到孝文帝时,因古文中,元有开始、始祖之意,即改拓跋为元,意思是天下第一姓,成为另一支元氏。
【全国的分布】
我国的元氏虽然来源众多,但仍可归划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之后,一支则为后来融入汉族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如纥骨氏、是云氏这两支鲜卑族人均改为元氏,后来繁衍的人数比较少,主要活动于我国北方。他们的最初的活动地区,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如今,元姓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洛阳市。
【姓氏名人】
元勰:本名拓拔勰,别名彦和,北魏著名诗人。太和九年(485年),封为始平王,后转中书令,改封彭城王。宣武永平元年(508年)被迫自杀,死后追赠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司徒公,谥号武宣王。
元稹:字微之,唐朝时河南洛阳人。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为好友,他们二人共同提倡新乐府,时称“元白”。著有《元氏长庆集》100卷,今存60卷。所著的《会真记》,记张生与崔莺莺爱情悲剧故事,为后来《西厢记》所本。
元结:字次山,号漫叟,河南鲁山人,唐代文学家。天宝年间进士。他继承陈子昂反对六朝骄俪文风,致力于古文写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著有《浪说》7篇、《漫记》7篇等。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代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世称遗山先生。他是我国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中州集》、《遗山集》、《遗山乐府》等。
【姓氏文化】
中国古代姓氏有4个来源有最为常见:
1.以居住地为姓:如:西门氏,春秋时齐国、郑国的士大夫居住在都城的西门,后代便以西门为姓;东郭氏,春秋时齐国的公族士大夫分别住在都城的东郭、西郭、南郭、北郭、这四郭后来都城了姓氏。
2.以职业为姓:如:上官氏,战国时出国的子兰出任上官大夫之职,其后代变以上官为姓;籍氏,春秋时晋国有人专门管理典籍,其父子相传,后人就以籍为姓。此外,还有司马氏、司寇氏、司徒氏、司空氏等也都是以职业为姓。
3.以山河名为姓:如:黄帝,本姓公孙,因生于姬水之滨,改姓姬;乔氏,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后代为他守陵,就以桥为姓,后来又去掉了木字旁,成了乔姓。
4.来自祖先名号的姓:如孔姓有几个来源,其中一支出自春秋时宋国的孔父嘉。孔父嘉字孔父,名嘉。其后代避祸,以其字为姓,改姓孔。
【名人事迹】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语最早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
南北朝时期,东魏的孝静帝(即元善见)只是名义上的皇帝,朝廷大权掌握在丞相高洋手中。公元550年,高洋代魏自立,建立了北齐王朝,年号天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杀害了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但这之后他还是很担心,怕失去自己篡夺来的皇位。
公元559年的一天,天空出现了日食。掌管天文的太史对高洋说:“今年应当除旧布新。”高洋听后很是疑虑,他把彭城公元韶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取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很快又让刘秀夺去了?”元韶说:“因为当初王莽并没有杀光刘氏宗室。”一句话,勾起了高洋的杀心。后来,他下令杀掉了原皇室的宗室近亲近700多人,就连婴儿也没有放过。
高洋的残忍手段,使原魏帝的远房宗族非常恐慌,他们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定襄令元景安提出,咱们不如脱离元氏,请求高洋赐姓高。可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大丈夫宁愿玉碎,不为瓦全,我们不能抛弃自己的宗族,改为他人的姓氏?”谁知胆小怕死元景安,竟然把元景皓的这些话告诉了高洋。结果,景皓被处死,元景安得以苟且偷生。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意思是指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泥瓦得保全自己。后来,人们用这句成语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气节死去,也不愿屈从失节而苟全。
据说,商朝末年,纣王的父亲帝乙在当太子时,他的妃子生了个儿子叫微子,名启。帝乙继位后,微子的母亲被立为王后,不久又生了个儿子,取名受辛。受辛长大后,既聪明口才又好,且力大无穷,仅凭双手就可以击死猛兽,因此深得帝乙的喜爱。帝乙想立他为太子,可想到他的大儿子微子在前,立之无名。
太史元铣知道后,就对帝乙说:“按古法,王后有子,就不能立妃之子。微子与受辛虽是一母所生,但微于生时,其母尚未立后,所以只能立受辛为太子。”帝乙大喜,就立受辛为太子。帝乙死后,受辛继位,就是商纣王。元铣因有迎立之功,最后成为商末重臣。其子孙就以他的名为姓,就是元氏,奉元铣为元姓始祖。
另外,北魏时,皇族本姓拓跋,为胡人,后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皇朝,传到孝文帝时,因古文中,元有开始、始祖之意,即改拓跋为元,意思是天下第一姓,成为另一支元氏。
【全国的分布】
我国的元氏虽然来源众多,但仍可归划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之后,一支则为后来融入汉族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如纥骨氏、是云氏这两支鲜卑族人均改为元氏,后来繁衍的人数比较少,主要活动于我国北方。他们的最初的活动地区,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如今,元姓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洛阳市。
【姓氏名人】
元勰:本名拓拔勰,别名彦和,北魏著名诗人。太和九年(485年),封为始平王,后转中书令,改封彭城王。宣武永平元年(508年)被迫自杀,死后追赠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司徒公,谥号武宣王。
元稹:字微之,唐朝时河南洛阳人。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为好友,他们二人共同提倡新乐府,时称“元白”。著有《元氏长庆集》100卷,今存60卷。所著的《会真记》,记张生与崔莺莺爱情悲剧故事,为后来《西厢记》所本。
元结:字次山,号漫叟,河南鲁山人,唐代文学家。天宝年间进士。他继承陈子昂反对六朝骄俪文风,致力于古文写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著有《浪说》7篇、《漫记》7篇等。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代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世称遗山先生。他是我国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中州集》、《遗山集》、《遗山乐府》等。
【姓氏文化】
中国古代姓氏的来源
中国古代姓氏有4个来源有最为常见:
1.以居住地为姓:如:西门氏,春秋时齐国、郑国的士大夫居住在都城的西门,后代便以西门为姓;东郭氏,春秋时齐国的公族士大夫分别住在都城的东郭、西郭、南郭、北郭、这四郭后来都城了姓氏。
2.以职业为姓:如:上官氏,战国时出国的子兰出任上官大夫之职,其后代变以上官为姓;籍氏,春秋时晋国有人专门管理典籍,其父子相传,后人就以籍为姓。此外,还有司马氏、司寇氏、司徒氏、司空氏等也都是以职业为姓。
3.以山河名为姓:如:黄帝,本姓公孙,因生于姬水之滨,改姓姬;乔氏,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后代为他守陵,就以桥为姓,后来又去掉了木字旁,成了乔姓。
4.来自祖先名号的姓:如孔姓有几个来源,其中一支出自春秋时宋国的孔父嘉。孔父嘉字孔父,名嘉。其后代避祸,以其字为姓,改姓孔。
【名人事迹】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语最早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
南北朝时期,东魏的孝静帝(即元善见)只是名义上的皇帝,朝廷大权掌握在丞相高洋手中。公元550年,高洋代魏自立,建立了北齐王朝,年号天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杀害了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但这之后他还是很担心,怕失去自己篡夺来的皇位。
公元559年的一天,天空出现了日食。掌管天文的太史对高洋说:“今年应当除旧布新。”高洋听后很是疑虑,他把彭城公元韶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取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很快又让刘秀夺去了?”元韶说:“因为当初王莽并没有杀光刘氏宗室。”一句话,勾起了高洋的杀心。后来,他下令杀掉了原皇室的宗室近亲近700多人,就连婴儿也没有放过。
高洋的残忍手段,使原魏帝的远房宗族非常恐慌,他们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定襄令元景安提出,咱们不如脱离元氏,请求高洋赐姓高。可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大丈夫宁愿玉碎,不为瓦全,我们不能抛弃自己的宗族,改为他人的姓氏?”谁知胆小怕死元景安,竟然把元景皓的这些话告诉了高洋。结果,景皓被处死,元景安得以苟且偷生。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意思是指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泥瓦得保全自己。后来,人们用这句成语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气节死去,也不愿屈从失节而苟全。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