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学记》是战国后期思孟学派的作品,它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作了总结。《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论著。《学记》从教与学这两条线索出发,论述了教学的原则、方法、作为老师的条件、尊师的必要性、学习的方法、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学相长的基本规律,今天的人可资借鉴之处很多。
执政者发布政令,选举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这样可以得到赞誉,但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接近贤能的人,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起不到教化百姓的作用。想要教化百姓形成好的风俗,君子就应该要重视设学施教啊!玉不琢,就难以成为一件很好的器物;人不加以学习,也就不会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古代君主治国,执政,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详细翻译
就算美味佳肴再可口,不品尝它的美味是不会知道的;就算有高深的道理,不去领会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因此,只有不断学习才知道自己有什么地方是不足的,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感到疑惑后才会孜孜不倦地去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详细翻译
古代设学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学校每年会招收学生,隔一年会对学生进行考查。在入学第一年会考查学生断句分章、辨析中心思想等基本阅读能力,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博学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这一阶段达到这样的学习标准“大成”。只有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才能让周边的人诚服,远方来的人也会诚心归顺,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孜孜不倦地学习,可以由小成到大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详细翻译
大学开学时,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分别为《诗经·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让他们在开学之前有急迫想要做官的心理;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让他们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过程中老师不要告诉他们什么,应该在一旁留心观察,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向老师请教,年龄小的学生要认真听讲,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施教顺序的大纲就是以上所说的这七点。古书上说:“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老师要尽职尽责,读书人要先立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
详细翻译
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时也有课余作业。在课余时间不学习杂乐,课内就很难将琴弹好;在课余时间不学习设譬取意,课内就很难将诗文学好;在课余时间不学习服饰弁冕知识,课内就很难将礼仪学习好。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因此,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休息在家也要将各种杂艺学好。只有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团结同学,并深信所学之道。即便离开老师和同学,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兑命》篇中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刻保持一颗好学之心,才能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和成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详细翻译
现如今的老师,仅仅依照朗读课文,大量灌输,只知道赶进度,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够不管不顾,导致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好好学习。教人不能因材施教,学生的才能得不到充分施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要求。如此一来,学生对于学习就会产生反感,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不懂得学习有趣的地方。虽然学习结业,学的知识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教学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
详细翻译
大学施教的方法:学生在发生错误之前就加以防止,叫作预防;在适当的时候在加以教育叫作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作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作观摩。以上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出现了错误再去加以禁止,这样就会很难攻破;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之后再去找补救的方法,即使再怎么努力,成功也是很困难的事情;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冥思苦想,不和他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荒废学业。以上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而且懂得教学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所以说教师对学生施教最重要的在于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为其提供学习的途径,但是不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认真钻研思考。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详细翻译
学生在学习上常会犯的有四种过失,作为施教者是必须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者是由于知识面太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以上这四点,是由于学生不同的心理才引起的。作为老师应该了解每一位受教者的心理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不足。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会唱歌的人,不仅声音动听,还可以让他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会教人的人,不仅教授人知识,还会诱导学生跟着他学习。教师授课,言简意赅,全面而精练,不需要举太多的例子,但是能够充分说明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让学生跟着他自学的目的。
详细翻译
君要根据学生在学习时的难易程度。看出学生资质的好与差,然后能做到因地制宜,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启发诱导。只有这样,才能当好教师。能当好教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当人君。所以说,当教师的,就是教统治权术的人。由于这个原因,在选择老师的时候千万不可小觑。古书上有云“古代君主将选择教师作为最重要的任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在教育工作中,做到尊师重道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做到尊重老师才能重视他传授的知识。高高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按照礼法,天子在召见这两种人的时候,可以将朝见君王的礼节免去,为的就是尊师重道。
详细翻译
找到学习方法的人,不仅不会让老师操心而且学习效果还很好,并对老师心存感激;不会学习的人,尽管老师很勤苦但是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最后还会埋怨老师。会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将容易的问题问完再问难的,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恰恰相反。对于提问者的问题会给出有比较有针对性地答案像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等他人将问题问完之后再作答;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上面所说道的这些,讲的都是教学的方法。
详细翻译
死记硬背一些零碎的知识,是成为不了一位优秀的老师的,要有渊博的知识,并可以随时解答学生所提出的疑惑。学生如果没有提出问题,最后诱导他从某一方面开始研究;告知以后,还是理解不了,就不要继续往下说。若要学到父亲高超的手艺,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袄;高明的弓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编撮箕;学拉车的小马,要放在车后跟着走。君子懂得了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不断练习、循序渐进才能成功,就可以立志于学了。
详细翻译
在古代,求学的人将同一类事务进行比较,举一反三。鼓音五音中的任何一音都不等同,五声中没有鼓点是不和谐的;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没有水调和,就不能鲜明悦目;学习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经过学习训练就不会发生好的功能;老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但没有教师的教导,人们不可能懂得五服的亲密关系。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某一种事物;有大信义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天有四季变化,无须划一,也会守时。懂得这四个方面的知识,就可以领会到做事求学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然后再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根本,而海是水的归宿。这才叫抓住了本源!
详细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