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方
方岐伯说:气有多少,形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又说:病变部位有远近,证候有中外,治疗有轻重。近者用奇方,远者用偶方。发汗不用奇方,攻下不用偶方。奇方不能去病则用偶方,谓之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也可能是和病相反的症候。[王冰说]脏位有高下,腑气有远近,病证有表里,药用有轻重。单方为奇,复方为偶。心肺为近,肝肾为远,脾胃居中。肠膻胞胆,亦有远近。识见高远者,能够权衡利弊对症下药。药方与其重不如轻,与其毒不如善,与其大不如小。[时珍说]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反佐,即从治之法。比如热在下而上有寒邪,则在寒药中加入热药为佐,药物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也随着散发出来。寒在下而上有浮火,则热药中入寒药为佐,下膈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发也。[完素说]邪气流变在于发病,治病在于药方,制方在于人对药物的反应。方有七类:大、小、缓、急、奇、偶、复。制方的体用在于气味。寒、热、温、凉,四气生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于地。所以有形为味,无形为气。气为阳,味为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各随脏腑病证的不同而施药品味,因此,有七分方制的规定。奇方、偶方、复方,为三分制。大、小、缓、急者,为四分制之方。所以说:治病有缓急,制方有大小。
李八百 号紫阳真君,亦为中国神话传说中人,善制药炼丹,为蜀人,历时八百岁,经夏商周三朝。
大方 [完素说]病在身表为远,里为近。大小者,是指方制的奇偶组成法。如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为奇之小方也。大承气汤、抵当汤,奇之大方也,之所以这么叫,是因其攻里而用之也。[张从正说]病有兼证而邪不一,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之。肝肾及下部之病道远者宜之。王太仆以心肺为近,肾肝为远,脾胃为中。刘河间以身表为远,身里为近。以子观之,身半以上其气三,天之分也。身半以下其气三,地之分也。中脘,人之分也。
小方 [从正说]小方有二:一种主药两辅药的小方,病无兼证,邪气专一,可一二味治者宜之。量少要多次服用的小方,心肺及在上之病者宜之,徐徐细呷是也。[完素说]肝肾位远,数多则其气缓,不能速达于下。必大剂而数少,取其迅急下走也。心肺位近,必小剂而数多,取其易散而上行也。所谓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肾服一,乃五脏生成之数也。
缓方 [王冰说]假如病在肾而心气不足,服药宜急过之,不以气味饲心,以免肾药凌心,心复益衰矣。上下远近之病与之相同。[完素说]圣人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上下俱无犯。[好古说]治上必妨下,治表必连里。用黄芩以治肺必妨脾,用苁蓉以治肾必妨心,服干姜以治中必僭上,服附子以补火必涸水。[从正说]缓方有五:有以甘甜为缓剂之方,甘草、糖、蜜之属是也,病在胸膈,取其留恋也。有丸剂缓之之方,比之汤散,其行迟慢也。有品味众多之缓方,药众则递相拘制,不得各骋其性也。有无毒治病之缓方,无毒则性纯功缓也。有气味俱薄之缓方,气味薄则长于补上治上,比至其下,药力已衰矣。
急方 [完素说]味厚者为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故味厚则下泄,味薄则通气。气厚者为阳,气薄为阳中之阴,故气厚则发热,气薄则发汗是也。[好古说]治主宜缓,缓则治其本也。治客宜急,急则治其标也。表里汗下,皆有所当缓、所当急。[从正说]急方有四:有急病急攻之急方,如中风之类的疾病。有汤散荡涤之急方,下咽易散而行速也。有毒药之急方,毒性能上涌下泄以夺病势也。有气味俱厚之急方,气味俱厚,直趋于下而力不衰也。
刘晨 神话中人物,传为汉时剡县人,与阮肇人入山中采药迷途,得遇神人获灵药异草。此种神话传说,体现了中药发展进程中虚有神创的观点
奇方 [王冰说]单方也。[从正说]奇方有二:有独用一物之奇方,病在上而近者宜之。有药合阳数一、三、五、七、九之奇方,宜下泄不宜发汗。
偶方 [从正说]偶方有三:有两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二方相合之偶方,有药合阴数二、四、六、八、十之偶方,宜发汗不宜下泄。
复方 [好古说]复者,再也,重也。所谓十补一泄,数泄一补也。又伤寒见风脉,伤风得寒脉,为脉证不相应,宜以复方主之。[从正说]复方有三:有二方、三方及数方相合之复方,如桂枝二越婢一汤、五积散之类。有本方之外再加别药,如调胃承气加连翘、薄荷、黄芩、栀子为凉膈散之属是也。有分均等之复方,如胃风汤各等分之类。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