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046—前771,周是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名弃,善种植,尧舜时被封为“后稷”,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公刘时由邰迁到邠(今彬县、旬邑县之间),到古公亶父时迁到岐山之阳的“周原”(今扶风县与岐山县交界处)。周人在这里兴建城邑、疆理田地、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商代晚期已为渭水中游的强盛诸侯国。姬昌(文王)迁都丰(今西安市长安区马王村一带)。姬昌死,其子姬发(武王)即位,在沣河的东岸营建镐京(今沣东新区斗门镇一带)并修文王绪业,公元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两个兄弟,他们的思想、言行如出一辙,虽然不是孪生兄弟,却比孪生兄弟更能心意相通。他们就是商周时期,孤竹国的两个王子伯夷和叔齐。 孤竹国位于如今的冀东地区,是冀东滦河之滨最早的奴隶制诸侯国之一。商朝时,孤竹国是位于北方边陲的一个小国。商朝初年,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分封同姓诸侯,孤竹国是其中之一。 相传伯夷、叔齐是孤竹国...
查看详细
周公姬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是周朝历史上第一代周公。文王时,他就孝顺仁爱,武王即位后,又全力辅佐武王伐纣。在周灭商之战中,他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因此虽然他姓姬名旦,却不直呼姬旦,史称周公、叔旦,因谥号为文,又被称为周文公。 周灭商后的第二年,约在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就病逝了,他的儿子姬诵即位,就是周...
查看详细
成康之治后,天下太平,四十余年不用刑罚。但从康王的儿子昭王开始,奴隶主贵族不断加重剥削,社会矛盾开始激化。 西周获得贡赋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庶民助耕公田,二是诸侯的朝贡。到了周夷王时,西周国力衰弱,已有诸侯不朝。另外,百姓不断开发私田,公田废弃,井田制度遭到破坏。再加上,越来越多的人靠到山林湖泽去捕鱼、打猎来营利,西周朝廷的经济收入骤...
查看详细
周代的城邑通常有两层城墙,从而将城市从内到外分别为城和郭,住在城内的人称国人,由于贵族内部分化严重,很多失势的贵族和贫困的士阶层,随着社会地位的下降,和百工、商贾等工商业者和社会下层的一般平民杂处,成了国人的一部分;住在城外的称野人或者鄙人。 周厉王时,朝廷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很不和睦。周厉王一方面不断南征荆楚,逼得曾臣服于周的东南淮夷...
查看详细
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在彘地,此时在召公家的太子姬静已经长大成人。周、召二公决定立姬静为王,还政于他。第二年,姬静登位,成为周朝第十一位王,是为周宣王。 宣王充分吸取了父亲厉王的惨痛教训,即位后马上就昭告百姓:山林川泽为天下共有,即便是王室贵族也不能独占;处理政事时,会与大臣们商议,绝不独断独行。另外,他还广泛选举贤能,...
查看详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总集,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诗本是配着音乐起舞而歌的歌词,可是,在长期的流传中,随着战乱和朝代的更替,音乐和舞蹈的部分都已失传,如今只剩下歌词了。 据说,到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歌有3000多首,其中 既有歌颂先祖创业的赞歌、祭祀时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往来、因劳逸不均发的牢骚,更有反映民间劳动、...
查看详细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其子宫湦继位,他就是西周的末代君主周幽王。公元前782年即为周幽王元年。 宣王统治晚年,穷兵黩武,专横霸道,使得西周社会矛盾尖锐。周幽王即位时又赶上连年旱灾,都城镐京周边发生大地震,致使百姓们饥寒交迫、到处流亡,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国力衰竭。面对这种局势,周幽王不但不思奋发图强,挽救周朝的颓势,反而重用只会阿谀奉...
查看详细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实行的土地管理制度,据说,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实行了,但其真正充分发展并盛行是在西周时期。所谓井田,就是把耕地划分为一定面积的方田,每一块方田长、宽各百步叫一田,一田的面积为百亩,由一人耕种,为一夫。方田之间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就形状就像一个井字,井田制由此得名。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九块方田为一井,其中周围的...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