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内容:中医针灸
理论基础:经络学说
医学典籍:《脉经》、《针灸甲乙经》等
 
1987年11月的北京,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上曾出现过激动人心的一幕:两位因脑血栓瘫痪的病人被抬到台上,中国针灸师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容行针,只见一人针到瘫除,另一人也跃然站立,随着他们走向台前向各国专家致意,霎时全场掌声雷动,表达了对中国医师精彩演示所展现的高超技艺和别具一格的神奇针灸疗效的由衷赞叹和佩服,但这只是无数感人场面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前几年,旅美中医采用针灸和服中药法已使试管婴儿成功率从20%提高到40%~60%,小小银针又帮西方尖端技术大大前进了一步。几千年来针灸疗法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立下过汗马功劳,由于它经济安全、简便易行、见效快、应用广,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欢迎和爱戴,也享誉世界五大洲,世界卫生组织已正式决定将其用于40余种疾病的治疗。
 
准确地说针灸疗法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将金属针刺入人体某些部位或腧穴,并施以一定的手法,给人体以机械刺激而治病的方法。灸法,古称灸,是将点燃的艾绒或其他药物放在体表穴位熏烤或烧灼,给肌体以温热刺激和药物的共同作用而防治疾病的方法。它们均属外治法,理论基础都是经络学说,临床上又常相互配合应用,所以后世多将它们相提并论。但针灸也各有所长,针刺治不好的病,尤其是一些危急重症,恰恰是灸法所适宜的,故古人云:“大病宜灸”,灸法被誉为“医之大术”、“要中之要术”。中医理论认为针法可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灸法另外还可温经散寒、消肿止痛、回阳提神,从而激发抗病潜力,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针灸主要是通过四大反应(即对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对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对内脏功能的兴奋和抑制、对新陈代谢的促进与减弱),产生调整、强壮、修复三大作用(其中调整占主导地位),使各脏器间、机体和环境间协调一致,使血液循环加快,运氧能力提高,调整血压、激素水平,大大增强免疫力而发挥功效。无论针或灸法都必须根据病情、辨证、部位、体质、性别、年龄、时间、环境、职业等酌定应用的种类、疗程、具体内容和方法。
 
据考证,针法源于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灸法则要追溯到先祖会用火后,在为生存而斗争中,他们最初是无意间发现有时创伤或被火灼烤可使一些病痛或不适减轻,久而久之便逐渐学会主动利用尖锐石片、荆棘、火灼来治病了。传说是伏羲制了九针,黄帝教制的九针。夏商时针灸已很盛行,俗称“一灸二针三用药”,可见当时治病以针灸为主。马王堆出土的战国时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脉经》是已知最早的针灸专著;它们和据传由秦越人(扁鹊)所著《难经》一起奠定了针灸学的理论基础。以后历代针灸学家又不断给予补充、完善,使之理论更臻系统,内容更为丰富,应用更趋广泛,疗效更加显著。其中贡献较突出的有:晋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是首部针灸专著,书中将《内经》中的160个腧穴猛增至349个,而后世一千多年间只再增加了12个;宋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铸造2个铜人,开创了针灸模型之先河;另外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唐王焘的《外台秘要》、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元滑伯仁的《十四经发挥》、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均是闪耀光辉的经典巨作,对促进针灸学发展功不可没。清代以后针灸学渐湮灭不彰,新中国成立后针灸学重获新生,特别是针刺麻醉的成功和在国内外的推广应用,使针灸得到更大普及、发展和提高。
 
针灸的神奇功效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记载,扁鹊用砭石刺头使“尸厥”(类似现在的休克)的虢太子起死回生,华佗治曹操头风病(偏头痛)一针见效,秦鹤鸣用头顶刺血治愈唐高宗头痛目眩病,李洞元针刺催产诞太子,喻昌一针救二命,叶天士一针让失音人说话,杨继洲治臂腿瘫随针而愈,针灸除瘤等都是医学佳话。
 
平时我们最常见的针法是用毫针采取不同的进针法和手法而“得气”治病。针具最原始的是砭石,后来慢慢有了骨针、竹针、陶针,商周时随冶炼技术发展又出现了铜针、金针、银针、铁针,《黄帝内经》里记有九种针,它们形状不同,用途各异。现代针具则种类繁多,还引入了声、光、电、磁等,如激光针就是用红宝石做源发射激光束刺激腧穴治病。同时治法也有许多改进,目前大致分为三类:
 
针刺法,如:耳针、头面针(头皮针、面针、眼针、鼻针、口针、舌针、人中针)、四肢躯体针(手针、足针、腕踝针、腹针、夹脊针、背腧针)。
 
特殊针具刺法,如:皮肤针(梅花针、七星针)、皮内针、三棱针、芒针、粗针、挑针、陶针、双(三)针速刺针、小宽针、蟒针、赤医针、神经干刺激针、猪鬃针。
 
复合刺法,如:温针灸法、刺血疗法、小针刀、电针、水针、火针、声电针、激光针、微波针、脉冲针、超声针等。
 
针刺麻醉是一种根据针刺能减轻或消除疼痛和调节机体功能的原理,选择适当的穴位扎针,使病人在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麻醉方法,这是中西医紧密结合所取得的新成就,中国已施术于一百余种疾病、几百万例,颈部、头面部手术时麻醉效果最佳,在国内外均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和赞誉。
 
灸材绝大多数是用艾,它性温辛、芳香,易燃,有温中散寒除湿作用,故多用于虚寒症。由艾叶加工制成的艾绒质量优劣对疗效有直接影响,越陈的艾叶越好,一般认为湖北蕲州产的艾叶最好。施灸时将艾绒做成艾条和艾炷,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前者已很少使用,后者是将灸炷与皮肤之间隔上姜、蒜、葱、盐等。艾条根据是否混有各种中药成分分为清条和药条,可采用各种手法施灸。另有一类药条叫太乙神针、雷火神针,采用的是灼灸法。此外还有艾熏蒸、艾饼灸、温针灸和温灸器法,后者适用于儿童;苇管灸用于耳病。
 
不用艾绒的灸法有发泡灸和不发泡灸,发泡灸(天灸)是用白芥子、灯芯草、威灵仙等直接置于体表,进行刺激;不发泡灸有蒸脐灸等,还有用硫黄、黄蜡、烟草的火热灸。现代又出现了电热(温)灸。
 
针灸还有明显的保健作用。保健灸历史悠久,历来备受医家推崇,南宋窦材在《扁鹊心书》中说:“保命之法,灼灸第一。”孔子、孙思邈、李时珍都经常自灸而得高寿,日本是灸法运用广泛的国家。保健灸主要是灸足三里、膏肓、神厥(脐中)、气海等穴,前者最重要,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常灸足三里能调节血压、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消除疲劳、抵抗衰老、防治多种疾病。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渴望拥有更多的毒副作用小、近远期疗效可靠的防病治病方法,期待掌握更多御病于养的保健养生之法,而针灸恰恰很好地适应了这种需求,可以预见,方兴未艾的“针灸热”必将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