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内容:音乐的社会作用
主要音乐形式:舞狮、舞龙、唱婚礼歌、哭嫁歌、丧葬歌等
 
在古代,音乐是最受统治者重视的艺术形式,它的地位远高于绘画、雕塑和书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高于文学艺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音乐具有巨大的社会作用。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记》中也说:“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因此统治者制定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同时提倡雅乐,反对郑声。另一方面,音乐还可以反映民风民情,古人说:和平繁荣的国家音乐也安宁,混乱没有秩序的国家音乐也反常,而亡国的音乐则充满哀伤和思念,因此历代统治者都设立了专门采集民间歌谣的机关。可见音乐不仅可以影响民俗,还可反映民俗,两者关系密切。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有着数不清的奇风异俗。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音乐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年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汉族和壮族、布依族、侗族、朝鲜族、瑶族、畲族等民族都有过春节的习俗。在节日期间,人们常常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其中龙舞和狮舞比较常见,这里主要介绍狮舞。
 
狮舞是一种以狮为道具的民间舞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狮子是勇猛的象征,可以驱鬼镇邪。狮舞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到唐代,成为燕乐的一种,至今仍是节日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表演时,由两人或一人扮一只狮子,随着前面引狮人手中的彩球起舞,同时伴以锣鼓等乐器,场面十分热闹。狮舞还有文、武之分,前者重表演,有抢球、戏球、打滚、舐毛、搔痒等风趣的动作;而武狮比较重技艺,经常表演登高、踩球、过跷板、走梅花桩等高难动作,这不仅要功夫好,还要配合得当,否则就难以完成。比如说登高,狮子要一连跃上5张八仙桌,然后翻腾而下,十分惊险。 
 
狮舞主要流行于汉族地区,其他的少数民族在春节这一天也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节目,如壮族就有一种在春节聚会唱歌的传统习俗,称为歌圩,意指前来唱歌的人非常多,好像集市一样。这种习俗由人们唱山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逐渐发展而来,多在春节、清明或中秋举行。圩场一般设在山林坡地,届时,四方的男女老少纷纷赶来,在圩场酬唱山歌。所唱内容没有限制,一般是随编随唱,自由发挥。很多青年男女往往借此互唱情歌。一般是先唱见面歌、迎客歌,试探对方来意。如果发现意中人,男子就唱求歌或请歌,在得到女方的答歌之后,双方开始最为精彩的盘歌,即双方以歌唱的形式互相询问,天南地北,无所不问,有考查对方学识的意思,如果双方配合得当,他们就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有一项重要的民间活动,即赛龙舟。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怀石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竞赛过程中,鼓声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鼓声能激发人的斗志,只有在震耳欲聋、刚劲有力的鼓声激励下,龙舟才能一鼓作气,达到最快的速度。同时,鼓声还能制造现场热烈的气氛。
 
元宵节是另一个著名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一个闹字,充分体现了元宵节的那种热烈的气氛。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处处欢声笑语,而街头的秧歌、花灯及戏曲表演更是将热闹的气氛推上高潮。这些音乐活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渲染气氛的工具,而是更多地成了节日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除节日外,音乐在一些人生仪式上作用也很大,比如说婚礼。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仪式,婚礼的规矩十分繁缛。在传统的婚礼中,一般分为六个阶段: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后世有逐渐简化的趋向,不过内容基本没有变化。
 
在婚礼的音乐习俗中,汉族和少数民族有所不同。汉族偏重于乐队演奏,锣鼓、唢呐等吹打乐队一直贯穿婚礼的始终,至今在农村还可看到乐队跟在喜轿后面一路吹打,等接到了新娘,在男方家拜堂的时候,乐队还得演奏,直到宴席结束,而少数民族则更偏向于唱歌。在蒙古族,男青年在求婚的时候要到女方家当众唱“求婚歌”,意为请求对方父母和女方本人的同意,唱完之后才可准备正式的订婚礼。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通过对歌来传达爱情十分普遍。最有意思的是如果有好几个人竞争一位姑娘,就要摆开擂台,进行赛歌比试,以音乐来赢得姑娘的芳心。
 
在正式的婚礼仪式上,少数民族还有唱婚礼歌的习俗。形式有一人独唱和众人齐唱,最为常见的是盘歌对唱,就是女方家的一些女青年给男方的迎亲队伍设置“歌卡”。对方的男青年们必须对唱得当才能通过“歌卡”,这有点类似于汉族地区的“拦门”,只是“拦门”的问题都改成了歌唱的形式,充分显示出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特点。
 
哭嫁歌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有的一种习俗,很多人认为它源于以前的抢婚风俗。姑娘被抢了,当然会哭会伤心,后来也许就渐渐地成了一种固定的仪式。俗话说:姑娘出嫁,不哭不发。不管你真哭也好假哭也好,总之不哭的姑娘会被人耻笑。在土家族、壮族和彝族,哭嫁歌的好坏是衡量女子的重要标准,所以那里的女孩子十一二岁就得学唱哭嫁歌。
 
各地哭嫁歌的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湖南汉族的哭嫁歌,是在出嫁的前两天晚上,请一大帮妇女来家唱“坐堂歌”。所谓坐堂歌,就是大家围坐在堂屋唱歌。上海浦东的哭嫁歌,则是在出嫁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和女儿要先后哭唱。到出嫁那天,还是由母亲开唱,叹息女儿离开自己,并教导女儿在婆家要孝敬公婆、服从丈夫。女儿跟着哭唱,主要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最长的哭嫁歌恐怕要数湖南土家族。其哭嫁时间少则七天,多则一个月,期间还得请本寨九名未婚少女陪唱,叫作“陪十姐妹”。唱的内容主要是新娘离家的痛苦和众人的劝解之词。
 
此外重要的音乐礼俗还有“丧葬歌”、“祭祀歌”及庙会中的歌舞百戏表演等,这里不再一一详述。总之,音乐和风俗互为影响,成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