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世纪20年代至今

人物:阎述诗、阿隆·阿甫夏洛穆夫、齐尔品
 
歌剧是一种综合了音乐、戏剧、舞蹈的艺术形式,在西方,歌剧属于常见的比较高雅的殿堂艺术,并且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而在中国,它属于引进艺术。
 
早在16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一些受文艺复兴思想影响的、进步的知识分子如诗人里努契尼、歌唱家兼作曲家培里和卡契尼等,尝试综合音乐和戏剧的特点,模仿古希腊悲剧,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就是歌剧。
 
中国歌剧可以说萌芽于20世纪20至30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黎锦晖作曲),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聂耳作曲)它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
 
1927年,阎述诗创作用民乐伴奏的舞台歌剧《高山流水》。阎述诗多才多艺,自己写剧本、谱曲,自导自演,还亲自参加灯光布景的设计制作,《高山流水》情景交融,再现了春秋时代的音乐盛况和善乐者辈出的高度文明社会。阎述诗继而又创作并演出《梦里桃花》及《疯人泪》、《孤岛钟声》、《忆江边》、《风雨之夜》等歌剧。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他从小生长在中俄边境华人聚居的小镇上,曾就读苏黎世音乐学院。他在广泛搜集中国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以传说故事和传统戏曲音调创作歌剧《观音》及音乐剧《孟姜女》等,是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较成功的实践。
 
另一位人物齐尔品曾根据中国民间故事谱写出歌剧《蚌壳》。齐尔品深为贾宝玉、林黛玉间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所吸引,认为是谱写歌剧的好题材,有把《红楼梦》编成歌剧演出的构想,可惜答应编写剧本的鲁迅逝世,这部歌剧也就没了下文。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为了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上海、重庆等地的专业作曲家们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在创造民族歌剧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当时的优秀作品有《西施》、《桃花源》、《上海之歌》、《大地之歌》、《沙漠之歌》等,同时期的延安也出现了《农村曲》和《军民进行曲》这两部作品。其中尤以黄源洛的《秋子》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真正改变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的标志是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歌剧《白毛女》是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产生的。延安的秧歌剧是一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兄妹开荒》、《夫妻识字》是其中的代表作品。1945年4月,新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上演,受到了领导及观众的热烈欢迎。
 
《白毛女》的音乐建立在河北、山西、陕西的民歌、说唱音乐基础之上,它继承了中国戏曲音乐的传统,又借鉴了西洋歌剧的经验。
 
到了解放战争期间,戏剧艺术家们又创作了不少新的歌剧作品,如《刘胡兰》、《赤叶河》、《王秀鸾》等。新中国成立后,新歌剧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艺术家们在继承《白毛女》的传统的同时,不忘吸收地方戏曲的特点和西洋歌剧的成功经验,创作出了《小二黑结婚》、《红霞》、《洪湖赤卫队》、《江姐》、《草原之歌》、《阿依古丽》、《伤逝》等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