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声腔及音乐
川剧音乐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合,演变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川剧音乐形式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及琴、笛曲谱等组成,其中灯调源于本土,其余均由外地传入。
四川昆曲简称为川昆,起源于苏州昆曲。川昆具有不同于苏州昆曲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源于川剧表演艺人对昆曲特点的吸收和借鉴。川剧表演艺人发现昆曲长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点,就在演出中选取昆曲中的某些优秀的曲牌或唱句,插入到其他声腔中演唱,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由此可见,川昆和苏昆的风格虽然不同,但曲牌结构是基本相同的,都有“单支”和“成堂”两种形式。经过融合、发展,目前川昆多与高腔、胡琴、弹戏等声腔融合,或以“昆头子”等组腔方式,与其他声腔共和。
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是在明末清初时传入四川的。高腔同昆曲一样,在传入四川后,与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民间说唱等艺术形式结合,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
川剧高腔也是一种曲牌体音乐,因此就具有曲牌体音乐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辞格式的一系列特点。川剧高腔最主要演唱的形式是以帮打唱为一体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没有乐器伴奏的徒歌形式。锣鼓的曲牌也同样是这种形式。
川剧的胡琴腔属板腔体音乐,是西皮、二黄声腔的合称,所以,与西皮、二黄诸声腔的音乐结构基本相同,音乐品格、应用方式、词格、板式也有大量相似之处。川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
川剧西皮腔具有明朗、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品格。川剧二黄腔包括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的正调(简称二黄),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的阴调(简称反二黄)以及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绪老调三类基本腔。
川剧弹戏源于陕西的秦腔,属于梆子系统,所以又叫“川梆子”。和其他声腔一样,秦腔传入四川后,受到四川方言、四川锣鼓和民间音乐等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的新的艺术形式。所以,川剧弹戏与秦腔相比,在曲调、唱法以及唱腔结构上都有所不同。弹戏以盖板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
川剧弹戏包括两类曲调:一类长于表现喜的感情,叫“甜平”(又称“甜品”、“甜皮”、“甜腔”);一类善于表现悲的感情,叫“苦平”(又称“苦品”、“苦皮”)。这两类曲调虽然在情绪上完全不同,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调式、板别、结构却是相同的,甚至在同一板别的唱腔中曲调的构架都是一样的。
川剧中一种最具有特色的地方艺术形式是灯戏。灯戏来源于四川民间的迎神赛社中的歌舞表演,是古代巴蜀地区传统灯会的产物。灯调声腔主要由“胖筒筒”(一种比二胡杆粗、筒身大、声音略带“嗡”声的琴)、发间小曲和“神歌腔”组成。灯戏的演出内容多以生活小戏为主,演唱多采用民歌小调和村坊小曲。乐曲的特点是旋律明快活泼、演唱节奏鲜明,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和浓烈的生活气息。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