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
戏曲唱功非一日可成,戏曲演员要自小开始刻苦学习,练习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扩大音域、音量,由此来锻炼歌喉的耐力和音色以及分别字音的四声阴阳、尖圆清浊、五音四呼,练习咬字、归韵、喷口、润腔等技巧。戏曲演员要善于在掌握了这一切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声乐技巧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与精神状态。在几百年来戏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戏曲唱腔美学中一直有着传声与传情的分歧,有的演员侧重音色和唱腔旋律的美,讲究唱出韵味;有的演员侧重中气充沛、字正腔圆,主张首先要唱出感情。事实上在艺术上取得卓越成就的演员大都把传声与传情结合起来,通过声乐的艺术感染力传达剧中人的心曲。
戏曲中的唱,从来都是作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存在,而非穿插在戏里的独立的声乐表演。一些优秀剧目,往往根据剧情和人物性格、思想、情绪发展的需要来安排唱段,通过优美的音乐来丰富和加强文学形象,诉诸观众的听觉。正像做和打通过优美的舞蹈视觉形象来诉诸观众的感官一样,因而戏曲的唱,演员的技巧和修养都是决定艺术创造得失、高下的重要因素。同一剧目的同一角色,因为演员的体验和理解不同,也由于唱腔唱法各异,演唱上各种意趣不同的艺术风格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剧种对唱的运用也有所不同,有的唱得多,动辄三五十句,甚至超过百句;有的唱得较少,在剧中人动情的时刻才设置大段的唱腔。
从整个戏曲发展的过程来看,唱腔的伴奏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在古老的剧种弋阳腔里,采用一唱众和的帮腔形式,只用简单的打击乐伴奏,但到了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正式形成的昆山腔中,就已经发展为兼用笙、箫、笛、琵琶等管弦乐器伴奏,音乐效果大大增强。在近代,戏曲艺术更加重视伴奏的烘托作用,乐器的种类逐渐增多,并加强了声乐和器乐的配合。在有的剧种中,在主要唱段中往往停止器乐伴奏,由演员独唱“清板”来充分突出声乐的表现力。帮腔形式目前在一些高腔系统的剧种中仍旧作为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段而保留着。
由于戏曲唱词都是诗词体,句法精练紧凑,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因此更便于集中地抒发情感。在叙事、写景、争辩、斥责等场合,一般也经常发挥唱的功能来增强艺术效果,并给人以美感。为了便于传达感情、唤起共鸣,曲词的文学性不尚典雅,而在于雅俗共赏、简洁明快、涉笔成趣。在戏曲里,作为主要艺术手段之一,唱和念、做、打等艺术手段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