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肖兔
兔走乌飞,时光飞逝。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生肖之兔始终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其强大的生命力也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意识与观念,从而形成了许多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到处留有生肖之兔的影子。早在中国封建社会之初的商代,人们就通过对兔的观察了解,创造了兔的象形字,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成了今天的“兔”字。汉字中有不少都与兔有关,如免、娩、冤、逸等。
免的原义是“兔逃逸”,《说文解字·兔部》注:“兔不获于人,则谓之免。”后来经过引申,凡躲过、避开了灾难等不利的事都可以称为“免”。
“娩”字原初是指兔的生育,《尔雅·释兽》上说“兔子曰娩”,后来经过发展才用“分娩”来专指人的生育。可见,在人出生之初,就遇到了一种与兔相关的文化现象,而且每过十二年都要遇到一个兔年,属兔的人更是终身与兔生肖相伴了。
人们有时会对自己遇到的某些事情感到冤屈,“冤”字以“兔”为主要部分,说到“冤”,就需要谈谈“冤”与“兔”的关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冤”解释为:“冤,屈也,从兔从冖,兔在冖下不得走,益屈折也。”“冖”是“覆盖”的意思,如此看来,“冤”的本意是指被罩住的兔子,不能自由奔走、自由行动,又由被覆盖住的兔联系到人,于是就有了某人某事“冤枉”的说法。
“逸”字“从兔”。原意是“兔谩善逃失也”,有放纵、快速等意思,由放纵又产生了安乐、闲而不劳等含义,今天我们常用的“安逸”一词,就有这层意思。
中国与兔有关的成语典故也很多:守株待兔、兔死狗烹、狡兔三窟、兔死狐悲、动如脱兔、龟毛兔角、兔起鹘落,等等。成语“狡兔三窟”用狡猾的兔子有多处洞穴来比喻人要多些掩蔽措施和应变办法,用以保护自己。它来自《战国策》的名篇《冯谖客孟尝君》。齐国国相孟尝君门下有个食客名叫冯谖,被孟尝君派往薛地收债。冯谖问孟尝君,收债之后买些什么东西回来?主人答道:“你看我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好了。”冯谖到了薛地,看到欠债者都是贫苦庄户,立即以孟尝君名义宣布债款一笔勾销,将各户的债务契约烧掉了。孟尝君见到冯谖后,问他给自己买了什么,冯谖说:“你财宝马匹美女应有尽有,我只替你买了‘仁义’回来。”当孟尝君知道事情原委后,又气又怒,但是已无法挽回,十分无奈。后来,齐国国君废除了孟尝君相位,他只好退居薛地生活。薛地百姓听说孟尝君来此的消息,扶老携幼走出数十里路去夹道欢迎孟尝君。此时他才恍然大悟,冯谖为他买的仁义价值所在,连连感谢冯谖。冯谖说:“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意思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险,你只有一处安身之所,不能高枕无忧啊!
除了成语典故之外,兔居月宫、玉兔捣药等与兔有关的神话传说也都一代代流传下来。在中国古典戏剧中,也有兔的角色。12世纪的江南流行四大南戏,其中与月亮和兔子有关的就有两出:《拜月亭》、《白兔记》。《拜月亭》正是拜月习俗为戏线的爱情故事;《白兔记》则是由一只白兔引出了一个家庭大团圆。《白兔记》剧取材于民间传说:刘知远家贫,外出投军,妻李三娘在嫌贫爱富的娘家受尽歧视和折磨,生下一子托人送往刘知远处抚养。十余年后,刘已显贵,其子射猎,追踪一白兔而得见李三娘,于是苦尽甘来,一家团圆。
中国长时期以来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所以先人们对于兔的感情态度很少有经济方面的因素在里面。生活中人们对于兔活泼、可爱的形象的喜欢,以及对于兔的胆小、豁嘴等的讨厌,只是出于兔的外表与习性的考虑,还有与人们内心已有观念的符合度。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人们对于生肖之兔的好恶主要是由兔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来决定的。
延伸阅读
古代人的猎兔活动
猎兔是秦汉以来达官显贵们的娱乐活动。范 说过“狡兔死,走狗烹”,从中可反映了古人利用狗来捕捉野兔。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人们也逐渐学会了骑马,猎兔的活动比以前更便捷了,猎兔的娱乐性质也更加突出。秦朝宰相李斯被赵高诬陷获死罪,出狱赴刑时,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快要死了,还想着昔日猎兔的乐事,猎兔固然可以作为乐事的代表,但此时李斯最深的体会,大约是猎兔时的自由,而那自由他早已失去,在政治斗争的围场中,他成了赵高的猎物。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