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牛舞
牛舞是仿照牛的形象而出现的一种舞蹈形式,是舞蹈艺术当中一种独具特色的形式。牛舞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或是出于早期先人们的猎牛活动,或是一种图腾崇拜的表达方式,或是与后世斗牛的发展密切相关。
以牛的形象出现的舞蹈历史极其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神话当中,传说蚩尤所跳的舞就具有牛舞的性质。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其形象是铜头铁额,人身牛蹄,头上还有一对牛角。蚩尤部落起源于长江中游地区,势力强大,但后被黄帝部落打败。古代河北、山西一带民间祭蚩尤神,在仪式中跳蚩尤舞。他们三三两两,头戴牛角,相抵而舞,这明显是对蚩尤作战时场景的模仿,反映了人们对于蚩尤祖先的眷恋。南方广西马山县的瑶族,每年也都祭祖先蚩尤公,跳蚩尤舞,形式与此相仿。
在各地出土的岩画当中也有不少牛舞的题材,其中以云南沧源的岩画最为突出:沧源第一地点二区右下方,绘有五个人,其下有二人持弓箭射牛,上有一人持盾牌,另一手拿一大棒,做出去打猎的动作。左边一人一手持牛角,一手持短杖,这是一种猎牛舞,持牛角者吹牛角号的人,即领舞者。沧源第六地点四区上部,绘有一位原始人,右手持一个大牛角,左手上举,双腿微曲,双脚向外做跳舞状,其对面为牛,这也是“猎牛舞”或“头牛舞”的一种。
在云南广南出土的铜鼓上,还有一种椎牛的舞蹈。椎牛又称剽牛、砍牛,是在宗教祭祀过程中跳的一种祭祀舞蹈。活动形式为:在一根柱子上拴上一头牛,一羽人为牛而舞,另一羽人则在用斧砍牛。至今在彝族、独龙族、佤族、傣族、景颇族等民族当中还保留着椎牛舞的风俗。如独龙族过年时,全寨男女都集中于广场,立一木桩,在木桩上拴一牛,由主祭人以镖枪刺牛腹,牛倒地,进行占卜,其他人争先恐后而上割取牛肉,首先由一长者背一块牛肉绕场跳舞,其他人在背后跟随,俗称跳牛锅庄舞。如今的椎牛活动大多采用的是牛的象征物而非真牛。
贵州水族的斗角舞也是一种牛舞,常在宗教祭典、节庆和丧葬时演出。斗角舞—般由五把芦笙、五支莽筒伴奏,吹芦笙者还要边奏边舞。芦笙中最小的—把,声音最洪亮,称为公芦笙,整个舞蹈由它领舞。舞蹈的唯一道具是竹篾制作的“牛头”,它是先用竹篾编成斗笠式样,然后再把木削的牛角安放在斗笠的两侧,后部拴上鸡毛裙,披以彩色绸布装饰。表演时,小芦笙前导领舞,大中型芦笙、莽筒跟随在后,同时由二人各戴“牛头”道具作半蹲式边斗边舞,五位头插雏尾、腰拴白鸡毛花裙子的姑娘做舞伴配舞。舞蹈随着笙调的缓急展现各种舞姿,充分显示了水族人民热情奔放和狙犷豪爽的性格。
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办丧事时必丧事红办,为死者送行,还跳一种“瓦治黑”,即牦牛尾巴舞,这种舞蹈流行于白彝范围之内。跳舞时,每个人都披一个白色的牦牛尾巴,上边为长方形牦牛皮,有两根皮带,拴于脖子上,牦牛尾巴沿背部垂下来,跳起舞姿,如同牦牛飞舞,颇有古风。
延伸阅读
云南纳西族牛舞舞谱
云南纳西族的牛舞是以舞谱的形式流传下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舞谱共分为九个段落:第一,跳胜利神白牛时,颠步、上步交替跳;第二,跳黑额白牦牛时,握举斜托掌的磨角顶角;第三,跳胜利神白牦牛时,向前边三步,用角往外顶三次,朝内顶三次;第四,跳白额黑犏牛时,磨角顶角,握举斜托掌,举板铃摇四次,抬腿踩脚四步;第五,跳白额犏牛舞,分手抬腿跳,举板铃一摇,向前走三步,右边顶脚三次;第六,跳神的白牦牛舞,左脚跳二步,右脚跳二步,向前走四步,朝四个方向各顶角四次,做一次原地自转;第七,跳白额黑犏牛舞,举板铃摇一次,前进三步,向左顶三次角,向右顶三次角;第八,跳胜利神的白牦牛时,四方各走一步,四方各顶一次角,快速原地自转一周;第九,像恒神的白牦牛那样跳一下,把鬼的黑犏牛压下去。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