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的故事

胭脂山
 
宋朝时的天长县(今安徽省天长市)城内有座山叫胭脂山,满山尽是桃树,一到开花时便火艳艳的,就像胭脂一样,因此人们叫它胭脂山。传说胭脂山上的桃树,是包公领头栽的。①
 
包公,姓包,名拯,北宋名臣,因公正廉洁,铁面无私,被人们称为“包青天”“包公”。
 
据说包公当年到天长县任知县,一到县衙(yá)就换下官服出来查访。为什么呢?一看山形地势,二察民情嘛!
 
巧不巧,他刚一出门就看到一个秃山堆,光秃秃的,黄蜡蜡的,很难看。县城里放了个没什么用的土堆算什么呢?回到县衙后,包公就找当地几个老人来商议:
 
“父老,这山可好?”
 
“好啥?像秃子一样难看,一下暴雨,从山上冲下来的黄泥水漫得街上到处都是,好不烦人!”②
 
清官都是为百姓谋福利的,包公一听这话就想办法要处置这座秃山。怎么处置呢?把它移走,那工程可大了。再说自己刚上任还有很多事要处理,顾不上移山。但他马上想到了栽树,如果山上有树,就犹如人穿上衣裳,不但好看了,还能减少泥土流失。主意一定,包公就从县库里拨了些钱买树苗。他吩咐买的尽是桃树,常言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桃树既好看,果子也好吃。③树苗买来,包公亲自上山去栽。衙役们看到知县大人亲自拎锹扛苗去栽,也纷纷跟着去。老百姓更加高兴,争着上山帮忙。俗话说:“人多好做事”,只用了一天工夫,这座秃山就被栽满了树苗。到第二年春天,只见满山绿茵茵的,待开花时,满山红艳艳的,夕阳一照,更是遍地火红,连山上的土也变红了。④于是人们便把这座山叫作胭脂山了。
 
清不过包公
 
包公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真正践行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那年,包公铡(zhá)了不认前妻的驸马陈世美,皇上怀恨在心,便借个名目把包公削职为民,让他回老家庐州去。即便如此,皇上还不解恨。一天,皇上把两个大太监和小太监召到一起,商议了一阵。末了,两个太监对皇上如此这般一说,说得皇上点头微笑,吩咐照办,事成有赏。⑤
 
包公被削了职,又被逐出京城,京城的大栈(zhàn)小店,受了皇家嘱咐,都不准留包公过夜,他只好收拾行李当日动身。包公为官清正,两袖清风,雇不起车马,便由管家包兴挑着行李走在前面,自己跟在后面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却没有料到有太监跟在后面盯梢。
 
当时正值六月暑天。包公一出京城,没走多远,便汗流浃背。走了半日,汗淌了几桶。⑥这会儿走到一座山下,包公热得不行,口渴得要命。可是这里前不依村,后不着店,既无池,也无井,只有一块瓜地。青翠的瓜藤上,结着圆滚滚的西瓜。包公抿抿嘴,为了解渴祛暑,让包兴摘下两个西瓜。包兴把西瓜放在膝盖上,用拳头“嘭嘭”两下砸开,两人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他们一口气吃了两个大瓜。两个躲在一旁的太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大太监对小太监说:
 
“古来君子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包黑子偷瓜吃,还能算是清官吗?逮他去见皇上。”⑦
 
正要动手。却见包公掏出几个铜钱,放在了瓜藤上,抹抹嘴又上路了。两个太监无可奈何地摆摆手:
 
“吃瓜给钱,没什么可说的。”
 
傍晚,包公等人便在小镇上的一家小客栈休息,两个太监也跟着在这里投宿。包公囊(náng)资不丰,只叫了素菜、米饭。哪知这客栈小,米不是上等的好米,一碗里尽是稻谷;包公只得边吃边捡,桌角上堆了不少谷粒。这又让两个太监看到了,小太监对大太监说:
 
“糟蹋粮食遭雷打,捉他回去,好为皇上出气。”正说着,又见包公抓起谷粒,放在嘴里嗑去稻壳,把米粒吃了,真是“盘中之餐,一粒未废”。这有什么可说的?鸡蛋里挑骨头也挑不出来,大太监与小太监只好大眼瞪小眼。⑧
 
走着走着,就要到淮河边上,眼看包公就要到家了,可两个太监还没有抓到包公的把柄,怎么向皇上交差呢?于是,两人又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个计策:“我们连夜抄小路,赶到包公前面,在淮河边上等着他们,只等包公一到,你我一个拉腿,一个推背,把包公推到眼前这一堆脏东西上。这样,包公准会到淮河里去洗手,淮河岸边有人淘米洗菜,到时就安他个玷污河水的罪名。”这真是什么坏点子都想到了。⑨
 
哪知一身污垢的包公,叹口气爬了起来,正想到河里去洗,瞥眼一看,河边小媳妇、大姑娘,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提水的提水。他怔了怔,心想,这一清洗,不坏了人家吃用的水吗?于是,包公走到河边,用干净的左手掬一捧水,再到坡上来冲洗。两个太监看着,一点办法也没有。他们心想:包黑子真是天下难有的铁清官,就是跟他一万年,怕也找不到他的污点。两个人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复命。
 
这事一传出来,老百姓就说:
 
毒不过皇上,
 
奸不过太监,
 
清不过包公。
 
包公审石头
 
宋代有个小孩,父亲去世后,母亲又患了病,日子真不好过。小孩每天一早起来,提着一篮油条,一边跑,一边嚷:“卖油条啰!又香又脆的油条,两个铜钱买一根。”
 
有一天,他把油条全卖完了,坐在路边一块石头上,把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正好一百个。由于卖油条,他把一双手弄得油乎乎的,用手数过铜钱,铜钱也变得油乎乎的。⑩他瞧着这些油乎乎亮闪闪的铜钱,可高兴了,心想:“今天卖了一百个铜钱,可以给母亲买药了。”但小孩跑了一个上午,累坏了。他把头一歪,靠在石头上就呼呼地睡着了,睡了好一会儿才醒来:“哎呀,我得赶快给母亲买药去。”小孩站起来一看,糟了,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也没有了。小孩又着急,又伤心,呜呜地哭了起来。他的哭声引来了围观的人,大家都在安慰这个孩子。
 
此时,正好包公从这儿走过,看见小孩哭得很伤心,就问他:“小孩,你为什么哭呀?”“我卖油条的钱不见了,呜——呜——”“谁偷了你的钱?”包公又问。“不知道。我靠在这块石头上睡着了,醒来一看,钱就不见了。呜——呜——”小孩一个劲儿地哭。
 
包公想了一想说:“我知道了,一定是这块石头偷了你的钱,我来审问这块石头,叫它把钱还给你。”
 
围观的人哄笑起来:“石头怎么会偷钱?”“石头怎么会说话?”“人家都说包公聪明,原来是条糊涂虫啊!”
 
包公听了假装很生气,就说:“我审石头,你们怎么说我的坏话。哼,你们每个人都得罚一个铜钱!”包公叫手下的人借来一只盆子,倒上水,让每个看热闹的人往盆子里丢一个铜钱。
 
看热闹的人没办法,只好每人都往盆子里丢了一个铜钱,扑通,扑通,扑通……有一个人刚把铜钱丢进盆子里,就被包公叫手下的人抓住了。包公指着这个人说:“你是小偷,你偷了小孩卖油条得来的铜钱!”
 
原来,他丢下铜钱时,水面上浮起了一层油,所以包公断定他的铜钱一定是趁小孩睡觉的时候偷来的。⑪
 
那个小偷没办法,只好把一百个铜钱还给了小孩。大家都称赞包公的聪明。
 
①{写作分析}交代胭脂山桃花的特点以及来历。桃树是包公所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②{阅读理解}从山堆的外表和给人们造成的危害,写出了父老对山堆的气恼和怨言。
 
③{阅读理解}阐述了包公选择栽桃树的原因。
 
④{写作分析}环境描写,写出了山上栽上桃树后美丽的景色,更加衬托出包公为民谋福的人格魅力。
 
⑤{阅读理解}到底商量什么计策来对付包公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⑥{写作分析}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天气之酷热。
 
⑦{阅读理解}两个太监想要借此来逮捕包公。
 
⑧{阅读理解}包公的做法又一次使两个太监无计可施。
 
⑨{阅读理解}这两个太监一心想要抓住包公把柄,陷害包公,内心极其阴险。
 
⑩{写作分析}细节描写,表现出铜钱上油乎乎的,并为下文包公断案埋下了伏笔。
 
⑪{阅读理解}小孩是卖油条的,他接的钱上面多多少少都会沾着油,放在水里,油会浮到水面上,可见包公断案是有依据,明察秋毫的。
 
【读后感】
 
包公是一代清官,受到历代人民的赞扬。这是因为包公一心为民着想,他一到地方就治理好了危害百姓生活的山堆。他对自己要求严格,被贬官的一路上,硬是没有让两个太监抓住任何把柄。他善于观察,断案机智。我们要学习包公身上的优点,做一个为他人着想、不损害别人利益的人。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