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琼林学医
华佗是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县人。他父亲死得早,哥哥被拉去当兵一直没有音信,家中只有华佗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为家里穷,华佗就靠拾柴、挖药来养活母亲。亳(bó)州是个出药材的地方,有百余种药草,华佗整天挖药也懂得了一些药性,凭借经验,他调出了几个药到病除的方子,被人称为华先生。
那时候三国鼎立,常常打仗,老百姓苦不堪言,终日在刀枪底下逃命,今天逃难,明天要饭,饥一顿、饱一顿、热一顿、冷一顿;再加上庄稼收成不好,瘟疫流行,很多生病的百姓。当时,这一带治病的先生又少,人们纷纷来找华佗。华佗虽然医术不高,可是非常热心:东请东家去,西请西家往。伤风、头痛、毒疮(chuāng)、眼病都被他治好了几个。可是,一遇到恶疮、险症,他就没有办法了。
这一年,华佗的母亲突然得了个奇症:忽热忽冷,周身疼痛,肿得像灯笼。华佗的医术浅,找不到医治的办法,尽管请了几个先生来看,也都一筹莫展。拖了半个来月,母亲就病死了。
母亲死了,华佗很伤心,发愤要拜师学医、救济众人。他听人说,西山琼林寺有位治化道人,治病如神,是个精通内外两科的名医。于是他决心去西山学医。可是,西山琼林寺离此有多远的路途呢?当时谁也不知道。华佗学医心切,也没管路近路远,当天就打点行装,准备起程。远亲近邻听说他要去学医,纷纷前来送行。这个送钱,那个送衣,都盼望华佗能学成回来。华佗当面谢过众人,背起行装干粮就上路了。一连走了半个月,腿也走肿了,脚也磨破了,馍也吃完了,钱也花光了,可还没看到西山的影子呢。这时华佗还是一股劲往前走,饿了吃野果,渴了饮山泉,一口气又走了三天。这天他来到一座大山前,只见半山坡的密林丛中有一座寺院。华佗走近一看,见门顶金匾上写着“琼林寺”三个大字,心想这回总算找到了。这时,恰好从里边走出一个道童,华佗迎上前作了一揖(“yī),问道:请问师兄,治化道长可在寺中?”
那道童停步瞥了华佗一眼,说:“你有什么事?”
华佗说:“我名叫华佗,是谯郡人,特来投师学医的。”
道童又上下打量了华佗一遍,说:“你在此稍等,待我给你禀报一声。”说罢连忙跑了进去。不大一会儿那道童便出来向华佗招手说:“师傅传你进去,快跟我来。”华佗点头称谢,跟着道童走进寺院,来到一座大殿前,道童说:“上边就是我家师傅。”
华佗抬头一看,见到一位老道长,头发胡须全是白的。他上前叩头:“给师傅请安!”
治化道人停了半天,才慢慢腾腾地问道:“你是来投师学医的吗?”
华佗说:“是的。”
治化道人问:“你有真心吗?”
华佗说:“有真心。”
治化道人说:“既然有真心,我就暂且把你收下,先做几年的杂活再说吧!”
华佗磕头拜了师,就跟随治化道人,拐弯抹角来到一个跨院。华佗往里一看,大吃一惊!只见里面到处都是病人。长疮的、跌伤的、断腿的、出血的、流脓的,真是什么样的病人都有。
治化道人对华佗说:“你就在这里专管打茶、烧水、涮尿盆、洗疮布,好好伺候病人吧。”
华佗点头说:“是。”就这样华佗算是安顿下来了。打从第一天起,他伺候病人就很有耐心,不论是三更半夜,还是刮风下雨,他从没离开过病房。平时他处处细心,把每个病人的病情变化都记在心里,甚至连病人每天的食量大小他都记在竹简上。他的师兄们见了都笑话他,说他傻,有福不会享,无事找事做。华佗就像没听见似的,还照做自己该做的。就这样,他在病房一待就待了三年。在这里,他懂得了不少病的症状,知道了不少病的病因;什么药能治什么病,什么病需要什么药,他心里也都记下了。
这一天,华佗正在照顾病人。治化道人不声不响地来到他的跟前,对他说:“三年的时间不算短,我看得出你很能吃苦耐劳,对病人又有耐心。孩子,你熬过来了,将来你一定会有出息的。”
华佗听了连忙跪下说:“多谢师傅的教导。”
治化道人说:“华佗,你在这里已经磨炼了三年。在这三年里,你认识了不少病症,有了不少的阅历。但是,要治好病还得学些医书药典,所以我想让你再学习三年。”
华佗急忙答道:“承蒙师傅苦心教导,我一定不辜负师傅的期望,用心把医书药典学好!”
治化道人赞叹地说:“你是个有出息的孩子。既然愿意,就随我来吧。”说罢,道人引着华佗来到内殿。华佗抬头一看,愣住了!只见到处是药书、满墙是挂图;这边放着炼丹炉,那里摆的是药橱。华佗看了好不欢喜。
治化道人笑着说:“学医好比走路,路只能一步步地走,不能急躁。在这里,你想看书就有书,要炼丹也有炉,要什么有什么,你自学自炼去吧。有不懂的地方,再来问我。”说罢就往后院去了。
却说华佗自到内殿以后,就白天炼丹药,夜晚读药书,从不偷懒。日出日落,暑去寒来,眨眼之间三年又过去了。
有一天夜里,华佗正在攻读药书,忽然一个道童跑来惊惊慌慌地说:“华师兄,不好了!咱师傅得了重病,请你赶快去看看吧!”
华佗听了,也没顾得及收拾药书,就连忙往后院跑去。他来到师傅的病床前,只见师傅面色蜡黄,两眼紧闭,口吐白沫,手脚僵硬。华佗上前摸了摸师傅的额头,又按了按脉,看了看神色,停了半晌,才笑着对众师兄师弟说:“师傅没有大病,等等自会好的。”
众人一听都很生气,齐说:“你甭自充名医,师傅的病那么重,你怎么能说没病?”
华佗说:“我是凭‘望’‘闻’‘问’‘切’、察颜观色来推断的,不是胡言乱语。”
众道童听了更生气了,都说:“我们不懂那一套,你可不要吹牛了,耽误师傅的病情你可吃罪不起!”
众人正在七嘴八舌地吵着,只见治化道人忽地坐起来,说:“他能吃罪得起!”
大伙儿一看,都愣住了,齐问:“师傅!你的病好了吗?”
治化道人哈哈大笑说:“你们华师兄说得对,我没有病,是我故意装病,来试试你们的本领的。”
众人听了,个个惭愧,无言可答,一一告退回房去了。
再说华佗回到前院,刚进内殿,便大吃一惊!只见桌上放的几本药书,不知怎的被灯火引着了,火烧得正旺。华佗这时哪敢怠慢,连忙跑上去抢救。谁知等把火扑灭,书已全被烧毁了。华佗一时又着急,又心慌,心想,烧了别的还可,这药书是师傅心爱之物,今天被火烧了,我怎么对师傅交代啊!俗话说,“人急生智”,他转念一想:这几本药书我早已背熟,就用个把月的时间再重写一份吧,师傅纵然知道也不会怪罪我了。华佗想到这里,随即研墨提笔,动手写了起来。
日复一日,华佗白天炼丹药,夜晚写药书,一直写了一个月零三天,才把几本药书写好。
这天华佗提笔正要写书皮,赶巧,治化道人走了进来。华佗忙起身让座,治化道人只开口道:“华佗,把那几本药书拿来给我。”
华佗一听心神慌乱,连忙把刚写好的几本药书递了过去。治化道人看了看说:“这不是我原来的药书啊!”
华佗连忙跪下说:“弟子不慎,原书已被烧毁。我恐师傅怪罪,凭记忆又写了出来。请师傅详查。”
治化道人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早已知道了。不瞒你说,那次烧的不是药书,是几本废纸,药书在这里。”
华佗抬头一看,果然不错,师傅手中捧的正是那几本药书。他惊奇地问道:“师傅,这是怎么一回事?”
治化道人笑着说:“那次失火烧书,是我差人用偷梁换柱(比喻用欺骗的手法暗中改变事物的内容或事情的性质)之计,特意试试你的本领的。”
治化道人又说:“华佗,你已经来了六年啦!本领也学得差不多了,今天该让你下山为黎民百姓治病去了。”
华佗忙跪下哀求:“弟子本领太差,还望师傅再留我一年!”
治化道人说:“眼下世道乱,瘟疫流行,我不能再留你了。只是今后要记住,多向高明的同行请教。”
华佗说:“师傅的话弟子记下了。只是弟子回去,一无药,二无针,如何去给黎民百姓消除瘟疫呢?”
治化道人微笑说:“这个不难,‘药草到处有,就靠两只手,人人是师傅,处处把心留’。能把我这四句话记住,就什么都不缺了。”
华佗记下师傅交代的话,辞别师傅,背着药箱下山去了。
华佗回到家乡,还和以前一样,他不摆先生架子,肩背药箱到处为人治病,没药便自己采,为百姓消灾祛病。不久后,华佗的名声就传开了,成了远近闻名的神医。
【读后感】
华佗是一代名医,受到万人敬仰。他是靠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废寝忘食地学习才有了医学上的成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任何本领时,都必须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成功。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