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过年,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从农历十月开始,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用糯米酿制“过年酒”,用粳米、灰碱水做年糕。
年三十晚上,人们一般通宵不眠,前半夜,走家串户,互相祝贺,后半夜,点香烛,鸣鞭炮,迎接新年到来,全家人团聚吃年饭,称“隔岁”。家家户户的火炉塘煨着又大又干燥的柴头,一直焖到年初一,谓“隔年火种”。有的地方除夕要做麻糍,吃去一部分,剩余的放到谷仓里,元宵后再取出,说是“有吃有余”。
初一凌晨,孩子们就跑到竹园里“摇毛竹”。传说,小孩初一摇竹,能像竹笋一般快长。山区畲族人家还有一种习俗:初一早晨,男子跑出门外,拿着竹响板(毛竹破两片、一端相连),绕着屋前屋后“呱呱呱”地敲打,以示驱逐瘟神,除病消灾。有的要吃“番薯丝”饭(即在米里掺少许番薯丝煮成),意思是过年不忘节省。
过年期间,男子搓草鞋、做家务,表示对女子的尊重。姑娘们用各色鲜艳丝绒精制的彩带送给自己的情郎。
过年期间的文娱活动有对歌、打尺寸、登山比赛、打秋千等。畲族是个善歌的民族。有关畲族历史传说的山歌,家喻户晓,人人会唱。畲歌的内容生动活泼,易唱易记。山歌的曲调,一般有3种唱法:低平快速,高亢中速,高亢拉长音。对唱时不分男女都用假声。山歌除了独唱、对唱外,还有二重唱。
过年时,谁家来了客人,村寨就会热闹起来,如来的是青年女客,就由本村的男青年盘歌对唱,如果来的是青年男客,则由女子盘歌对唱。盘歌时先由主人开口,唱一些客气话,如果客人善于对歌,很快就能对上来,有的人要等主人唱了一二个钟头后才对上,反正不开口是过不了关的。答唱的歌富有山乡色彩。
有时碰上对手,对唱一夜还不分输赢,则连唱两三个夜晚。对唱的内容还不许重复,这叫“比肚才”。若是主方输了,就要好好招待客人吃一顿点心;若是客方输了,往往遭到主人的教训。有的地区,唱完山歌,主人要给客人“手薪”(装有钞票的红色纸包,钱数多少视对方歌的多少和好坏而定,五角、一元、二元不等)。来客如是孕妇或抱婴儿的年轻妈妈,则不许找她们对歌。
打尺寸,是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活动时,几个人利用竹条木棍,通过对竹条的击打、跑接、回投、接击等动作进行比赛。少则两人,多则五六人。
开始由一人站在圆圈内,手持木棍将竹条击向远方,其他人在前场奔接,接到者可得到一定的尺寸,脱手落地的竹条可捡起向圆圈投。投过来的竹条,持棍者可以用手接,也可以用棍击走。接住时,持棍者得一定的尺寸。
如果投者将竹条投入圆圈内,投者便和持棍者交换场位。投者如将竹条投落在圆圈外,或持棍者将竹条击出圈外,都要丈量竹条离圆圈的距离给尺寸。在规定的时间内,先达到规定尺寸或尺寸多者为胜。
关于打尺寸的由来,传说从前,畲族首领兰凤高率领全族百姓抵抗外来侵略,终因寡不敌众而后撤。他们渡过汀江,在南岸筑土堡相持。入侵者追到江北后,万箭齐发南岸,兰凤高用断弓将箭一一拨返敌阵。为了纪念兰凤高,继承他那高超的武艺和英勇的精神,畲人传下来打尺寸活动。开始一方以断弓为“尺”进行防守,一方以残矢为“寸”隔河而攻。以后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打尺寸活动。
登山比赛,不限地域,不分男女,连过路的畲族客人都可以参加。天不亮,人们来到登山地,待太阳升起只听一声鸟枪响,比赛人群争先恐后向高山攀登,最先达到指定地点的优胜者,获得锦旗。
打秋千,用碗口粗细、十分柔韧的毛竹制成,顶部枝条连结作圈状,一个人可坐在竹圈上,利用毛竹的弹力和身体重心的变化,上下悠荡。动作自如,观者心惊。
节日期间,还有一种特殊的放鞭炮习俗。到亲友家拜年,在离门百步远的地方,燃放爆竹通报主人,主人往往燃放成倍数目的爆竹以示欢迎。
正月初八,是畲族祭祀图腾的日子。原始民族都用一种她所崇拜的,或同本民族关系最大的兽类或物器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并认为这一图腾是其群体的保护者,尊它为本民族的祖先,畲族中流传着盘瓠的故事。
传说畲族的祖先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而娶得公主,婚后携带公主迁居深山,生下3男1女,长子姓盘,次子姓兰,三子姓雷,女婿姓钟,并由此繁衍成畲族。
这一天,同祖同姓的男女老少,分别聚集于各村寨的本姓氏的祠堂,举行祭祖会,即在祖图前置一神案,上摆香炉、祖杖、蜡台、三牲、鸡及菜饭等物。祭祀活动由本姓辈份高、年龄大的老人主持。祭祖结束,人们到祭房家吃“太公饭”。祭房要煮菜烫酒盛情款待同祖客人。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