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街
三月街是云南大理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滇西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物资交流大会。每年农历三月中下旬在大理县城西门外至苍山脚下的三月街广场举行。
根据历史记载,三月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盛唐以大理为中心的南诏时代。当时佛教已成为南诏国的主要宗教,南诏王在阳苴芋城(今大理城)大兴土木,修建寺庙和佛塔,在西门外还升起崇圣寺、中和寺和宏圣寺等佛教寺院,观音市就设在这三座寺庙的中心地带。
南诏中、后期,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出现了阳苴芋、大理、龙尾(今下关市)和太和等城市,民族的商品经济也较发达。随着大型庙会的定期举行,三月街逐渐变为滇西的民族市场。
三月街形成集市,是公元650~655年唐高宗时的事情,距今已有1300多年。
关于三月街的来源,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大理国时,洱海边上有一个老渔翁,膝下有一子名叫阿善。阿善手脚勤快,为人忠厚,乐于助人。洱海龙王有3个公主,大姐、二姐生性懒怠,贪吃好穿,惟有三妹阿香简朴勤劳,为人所喜爱。
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阿善为缴官家的“渔月捐”在洱海打鱼,但连连撒网去总打不到鱼,他愤愤弹起三弦,唱诉着渔家的辛酸。歌声传到了龙宫,三公主听见了,十分同情。于是就泅水来到阿善的船上,他们互诉衷情,私订了终生。八月十五日晚上,老渔翁把阿香接到村上,给他们完了婚。
翌年三月十五日,是月亮里赶街的日子。阿香变成一条小黄龙,驮着阿善到月亮里去赶月街。他俩游览广寒宫,拜见吴刚和嫦娥仙子,又到大青树下去赶月亮街,但街上透明透亮的东西看得见却摸不着,他俩在月亮里空转一圈便回来了。
回到村子,他们把去月亮赶街的事告诉了乡亲们,大家商定要把月亮上的街子搬到人间,并决定每年三月十五日在苍山脚下自己种的3棵大青树周围,摆摊设点,互通有无。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四方八寨的人都来赶街,“三月街”就这样沿袭了下来。这个美丽的传说,表达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历史上的三月街规模很大,《大理县志稿》记载:“盛时百货生易颇大,四方商贾如蜀、赣、粤、浙、桂、秦、黔、藏、缅等地,以及本省各州县之云集者殆十万计,马骡、药材、茶市、丝棉、毛料、木植、磁、铜、锡器诸大宗生理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数万。”
千百年来,三月街盛而不衰,是有其原因的。首先,农历三月下旬,正是大理及滇静止不动区农闲时节,各族人民需要利用这段空隙时节,出售自己多余的农副产品,添置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三月街恰好满足了各族人民的这一需要。
每到三月街街期,天刚蒙蒙亮,通向街场的大街小巷就已经车鸣马叫,人潮如涌。从大理古城西门沿着通往会场长达二三里的大路两旁,摆满了各种土特产品,如雕刻精美的剑川木器,花纹奇瑰的大理石制品,苍山的竹器,洱海的弓鱼,腾冲的玉器,鹤庆的瓷器,祥云的陶器,迪庆的皮张,宾川的蜜饯、棕衣、棕皮、实竹等。还有各式各样的小吃和食品,其中有一种大理的砂锅鱼是用活鱼、火腿、鸡肉、肉圆、香菌、玉兰片、豆腐等十多种原料和佐料配制而成的煮品,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街期内,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和各族群众还要表演歌舞,演出滇戏、花灯、大本曲,举行赛马等文体活动。优美多变的白族大本曲,慷慨激昂的藏族民歌和其他民族的歌舞声、乐器声,常常是通宵达旦。特别是在赛马场上,各民族的健儿云集,只待一声号令,骏马倏忽若飞,跳墙越堑,令人叹为观止。
明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描写过三月街赛马的盛况:“由西门向西一里半,人演武场,俱结棚为市,其北有马场,千骑交集,数人骑马而驰于中,更队以见高下焉。时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可见其历史悠久,如今则更为壮观。
提起赛马,人们不免联想到历史上名噪一时的大理马,传说大理国每年由广西邕州横山寨输出马数千匹,而名将岳飞抗击金兵所用的战马,不少还是由大理国供应的哩!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