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节
端节,水语叫“借端”,意为过年,是水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端节是按水族的历法推算出来的。据水书记载,水历一年分为12个月和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九月为其岁首,农历八月为其岁尾,每月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记日。每年水历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上旬(即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或午、未日,各地各村寨按习惯轮流过端。如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内外套地区,以第一个亥日为节日,水龙地区以第二个亥日为节日,恒丰、三洞等地区,以第三、四个亥日为节日。这是水族人民在秋收后,为庆祝丰收,并预祝来年顺利而举行的盛大节日。
关于端节的来源,水族人民中流传最广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很早以前,水乡发生特大洪水,有三兄弟飘流到三洞地区,他们各居一处,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战胜洪水,并重新开垦土地,赢得丰收。水历一月初亥,是他们毅然分手告别的日子,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劳动,他们终于战胜了灾害。为了表达对前辈的敬慕和怀念,后来,水族人民就将他们弟兄分别的亥日,作为欢庆丰收的节日,并按三弟兄的岁数大小和所居地区,于初亥、双亥、三亥依次过节。
过端节的前晚,村村寨寨搬出大铜鼓和大皮鼓,悬于庭中,尽情敲击。大铜鼓在平时是不用的,只有在喜庆和节日时才打响。铜鼓声声,彻夜不绝,表示辞旧迎新。这天晚上,按照水族人民的习俗只能吃素食,只有鱼不在禁食之例,素有“无鱼不成年”的规矩。据说吃鱼这一习俗是为了表示怀念祖宗,不忘民族的根,与汉族人民春节吃鱼取其“年年有余”的喜庆之意不同。第二天跑端坡结束时才能吃荤。
端节的早上,男女老少穿上新装,用丰盛的食品祭祀祖先。以后,家家在堂屋的席面上摆上用当年秋收的糯米做成的新米饭和丰盛的酒菜,其中最被视为佳肴是“鱼包韭菜”。“鱼包韭菜”不仅制作精细,味美可口,而且具有祭祀祖先的特殊意义。
人们走亲串寨,甚至不相识的人都到过端的寨子去做客。老年人挨家挨户去吃庆贺的年酒,儿童则尾随长辈去分享馔晶。每到一家,主人就把糖食、果品、干鱼等食物散发给孩子们。哪个孩子获得馔品最多,哪个孩子就被认为最能干,来年会健康、幸福。
人夜,家家围坐在火塘边,吃糯米饭,饮糯米酒,手拉着手,共同发出“秀!秀!”(干杯!干杯!)的欢声笑语。
节日期间,俊俏的水族姑娘,身着蓝色大襟无领短衣、青布长裤和青色围腰,佩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银饰,与小伙子们聚集一堂,吹芦笙、唢呐,拉胡琴,敲铜鼓,唱民歌,跳欢庆丰收的斗角舞和具有独特风格的铜鼓舞。
表演铜鼓舞时,二人敲铜鼓,一人以皮鼓伴奏。铜鼓手左手执硬木条,侧击铜鼓的左边,右手握着系有红绸的鼓棰,正敲铜鼓的中心。站在铜鼓手后边的木桶手,抱着回音的木桶,随着铜鼓手击鼓的快慢,把木桶前后移动,以与铜鼓产生共鸣。
皮鼓手站在铜鼓手的左边,依据铜鼓节奏的急缓打着皮鼓。于是铜鼓、皮鼓相回应,发出“咚咚当!咚咚当!咚咚当咚当咚当”的动人音乐。男女青年踩着鼓点尽情地欢跳,鼓点从慢到快,鼓声从低沉到高昂。铜鼓舞,舞姿优美,气魄雄壮,表现了水族人民英勇顽强的气概。
节日期间,在端坡(又叫年坡)上,还要举行盛大的赛马、拔河、斗牛、唱花灯活动。届时,四乡八寨的亲友,扬鞭跃马的骑手,以及邻近各族人民纷纷前来参加。赛马场上有年近七旬的老人,也有六七岁的儿童,有的老人虽不参加比赛,也要骑上马到赛马场遛几圈,以示祝贺。有的地方在赛马前先请一位在群众中有威望的人骑马绕端坡一圈,然后由参加比赛的小伙子飞马夺标。尤其有趣的是,参加赛马的除了老人、青少年外,还有妇女。优秀骑手时不时博得观众的欢呼,而夺魁的骏马从此也就身价百倍。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