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世纪开始外传
地点:朝鲜、日本、越南、印度等
外传方式:文化交流的形式
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而独特的茶文化。随着对外交流的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茶文化,逐渐传播到周边国家。特别是在强盛的唐朝时期,各国都前来学习大唐文化,更是掀起了茶文化传播的高潮。
4世纪至7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三国鼎立,茶树的种植始于6世纪中叶。朝鲜《三国本纪》卷十,《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云:“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于此盛焉。”这段文字所反映的历史是,唐文宗太和后期,新罗的使者大廉将茶籽带回国内,种植于智异山下的华严寺周围,朝鲜的种茶历史由此开始。至7世纪初,饮茶之风已遍及全朝鲜。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与百济、新罗的往来比较频繁,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关系也比较密切。特别是新罗,与唐朝有通使往来120次以上,是与唐通使来往最多的邻国之一。新罗人在唐朝主要学习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有的人还在唐朝做官。因而,唐代的饮茶习俗对他们来说应是很亲近的。
新罗在学习、借鉴中国茶文化的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礼。这套茶礼主要包括四个重要的敬茶礼节:吉礼敬茶、齿礼敬茶、宾礼敬茶和嘉礼敬茶。当时,高句丽共有五种迎接使臣的宾礼仪式,而且不同的仪式表示了不同的庄重程度,用于接待不同地位的外国使臣。迎接宋、辽、金、元使臣的仪式,一般在乾德殿阁举行。国王在东朝南,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或国王在东朝西,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某些隆重的时候,由国王亲自敬茶。
日本位于中国东部,由于地理上的邻近,历史上两国交流也比较频繁。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发祥具有深刻的影响。茶入日本,主要以浙江为通道、以佛教传播为途径。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是唐、宋、元各代重要的进出口岸。从唐代到元代,日本的僧侣陆陆续续地来到浙江各佛教圣地修行求学,当时浙江的名刹大寺有天台山国清寺、天目山径山寺、宁波阿育王寺、天童寺等。其中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发源地,天目山径山寺是临济宗的发源地。这些日本僧侣在浙江不仅学会了种植茶树、煮泡茶叶,还吸收了中国内涵丰富的茶道精神,回国后成为传播中国茶文化的重要使者,茶道因而得以在日本发扬光大,并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
在日本的遣唐使和学问僧中,与茶叶文化的传播有较直接关系的是都永忠和最澄。777年,都永忠随遣唐使来到大唐,居住20多年后,与最澄等一起回国。815年,嵯峨天皇行幸近江滋贺的韩琦,经过梵释寺时,该寺大僧都永忠亲手煮茶敬奉,受到天皇的嘉奖。此后,嵯峨天皇下令种茶,茶成为日本皇室的贡品之一,深受皇室喜爱。畿内、近江、丹波、播磨等地逐渐成为茶叶的重要产地。另一个传播中国茶文化的重要人物是日僧最澄。唐顺宗年间,日本最澄禅师到中国浙江天台山,随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宗,后又到越州龙兴寺从顺晓学习密宗。据《日本社神道秘记》记载,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最澄与都永忠等一起从明州起程归国,将浙江天台山的茶种带回了日本,种于日吉神社旁,即如今的日吉茶园旁边。在最澄之前,天台山与天台宗也有赴日传教的僧人,如鉴真等。他们不仅带去了天台派的教义,而且也带去了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生活习俗,其中包括饮茶之道。
南宋时期,中国茶文化继续向外传播。这一时期来中国学习茶文化的重要日僧是荣西曾,他一共到过中国两次。他第一次从中国回日本时,除了带回30余部60卷的天台新章疏外,还带回了茶树种子,并种植于佐贺县肥前背振山、拇尾山一带。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荣西曾再次来到中国,待了四年后,回到日本长崎,分别在京都、镰仓修建了建仁寺和圣福寺,并在寺院中种植茶树,大力宣传禅教和茶饮。他在晚年所著的《吃茶养生记》中,将茶称为“圣药”、“万灵长寿剂”。该书有力地推动了日本茶道的发展,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
这一时期,中国宋代天目茶碗、青瓷茶碗等茶具精品也逐渐从浙江传入日本。天目茶碗在日本茶道中具有特殊意义,只在“台天目点茶法”和贵客临门、向神佛献茶等庄重场合才使用。日本从最初喝茶到东山时代创立茶礼,都只用天目茶碗饮茶,后来由于茶道的普及,所用茶碗大多为朝鲜和日本的仿制品,天目茶碗日益成为稀有珍品。
随着茶饮在日本的普及,奈良称名寺和尚村田珠光(1423~1502年),将平民聚合饮茶的集会“茶寄合”与贵族茶会“茶数寄”合二为一,形成禅宗点茶法,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开始形成。另一名僧千利休继珠光建立茶道之后,进一步发展了日本茶道,提炼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成为日本茶道的主要精神,千利休因而被称为“天下茶匠”。
宋、元期间,中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朝廷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其中包括茶叶贸易,准许外商购买茶叶运回国,陶瓷和茶叶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到了明朝,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东南亚、阿拉伯半岛、非洲东岸等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往来,输出了大量茶叶。
在这种背景下,西欧各国商人纷至沓来,从中国购买了大量茶叶回国销售,饮茶之风逐渐在各国上层社会盛行。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中国茶叶开始直销欧洲,荷兰海船经由爪哇来到中国澳门,收购茶叶转运欧洲。在荷兰人的推动下,饮茶之风逐渐波及荷兰、英国、法国等地。茶叶刚传入欧洲时,由于价格昂贵,被荷兰人、英国人视为“贡品”和奢侈品。随着海运的发展,输入欧洲的茶叶量越来越多,价格也随之降低,茶叶逐渐成为一般人的饮料。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消费国家,至今英国人仍有喝下午茶的习惯。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茶叶最早传入俄国的时间是在6世纪,当时茶被运销到了中亚细亚。元代时,蒙古人远征俄国,带去了中国文明。而到明朝时,大量茶叶开始销往俄国。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签订互市条约,以恰克图为中心开展陆路通商贸易,茶叶成为贸易的主要商品,其运输路线是先用马将茶叶驮到天津,然后再用骆驼把茶叶运到恰克图。由于从中国进口茶叶价格较高,俄国试图自己栽培茶树。光绪十年(1884年),俄国人索洛沃佐夫从中国汉口运回12000株茶苗和成箱的茶籽,开始栽培茶树,茶园位置选在查瓦克—巴统附近。
光绪十四年(1888年),另一名俄国人波波夫来到中国,他到宁波参观茶厂时,看中了该厂的重要茶叶技工刘峻周,于是出重金聘请。以刘峻周为首的10名茶叶技工,跟随波波夫回到了俄国,在高加索、巴统工作了3年,种植的茶树面积达80公顷,并建立了一座小型茶厂。8年后,聘请合同期满,波波夫再次挽留刘峻周等人。次年,刘峻周回中国招聘了12名技工,并携带家眷前往俄国。经过3年的努力,刘峻周等人在俄国阿札里亚种植了150公顷的茶树,为俄国茶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茶源自中国
可以说,各国的茶树种子、茶叶名称和茶文化,都直接或间接源自于中国。例如,茶的英语是Tea,就能证明这一点。因为中国茶叶从海上输出到欧洲是从厦门开始的,而茶在厦门方言中的发音是Te。由此可见,欧洲的茶是从中国传入的。因此,茶和陶瓷、丝绸一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卓越贡献。
茶源自中国
可以说,各国的茶树种子、茶叶名称和茶文化,都直接或间接源自于中国。例如,茶的英语是Tea,就能证明这一点。因为中国茶叶从海上输出到欧洲是从厦门开始的,而茶在厦门方言中的发音是Te。由此可见,欧洲的茶是从中国传入的。因此,茶和陶瓷、丝绸一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