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茶理:认为茶可以自省、养廉、修德
饮茶主张:在饮茶中创造和谐气氛,沟通思想
 
从表面上看,中国儒家、道家、佛家各有自己的理论观点,对茶道有着不同的理解,茶在修炼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儒家一向主张积极入世,认为茶有助于沟通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道家修行的目的是得道成仙,茶可以营造出一种空灵的虚静,能帮助修行之人避世超尘;佛家讲究悟性,利用茶来提神,可以使思路开阔,明心见性,顿悟佛法。
 
但从本质上看,中国的茶道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以中庸精神为前提,融合进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华,因此各家茶理存在相同之处,即均讲究“和谐、平静”。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对“和谐自然”的认识和追求。中国茶道在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即中庸之道,并把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哲理融进品茗的日常生活中。
 
儒教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他在中国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制礼行乐”。因此,儒家在茶事活动中,无论是采茶、制茶,还是饮茶、敬茶、赠茶等方面,都讲究一个“礼”字。
 
儒家认为,茶可以自省、养廉、修德。唐代刘贞亮曾总结出茶有“十德”,除了对人体具有药理作用的六德外,即“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驱病气”,还有注重茶道精神的四德,即“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可见茶对于儒家的重要意义。同时,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茶道的内涵。
 
有人曾从酒和茶的角度分析过西方人和东方人的性格特点,认为西方人性格像酒,火热、兴奋,但也容易偏执、暴躁,动辄决斗,很容易对立;中国人的性格像茶,清醒、理智、平和,做人处事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进步。
 
与无边的宇宙和大千世界相比,人类生存的空间显得相当狭小。因此,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就难免有矛盾和冲突。解决这些矛盾,西方人往往采取直接的方式,结果导致水火不容。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以儒家中庸思想为指导,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理智、平和地相处,相携相依,多些友谊与理解,以建立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向大自然的索取不能无休无尽,避免破坏平衡。
 
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茶道,主张在饮茶中创造和谐气氛,沟通思想,增进友情,达到互敬、互爱、互助的目的。在饮茶中审已、自省,清醒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各自内省的结果,是加强理解,从而创造出一个尊卑有序、上下和谐的理想社会环境。如过年过节时,各单位举行旨在促进团结的“茶话会”;有客来访时,敬上一杯香茗,以表示友好与尊重。这些都是儒家中庸之道在日常茶事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茶虽然对人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能使人兴奋,但总的效果是亲而不乱、嗜而敬之。饮茶能使人冷静地面对现实,这是茶和中庸精神相吻合的地方。我们常见有人酗酒斗殴,却不见人喝茶打架,即使是品饮终日,也不会扔杯砸碗。这是因为茶道追求的是“和谐自然”,而这种精神来源于茶道的中庸思想。
 
此外,儒家还常借茶的品性比喻人的品德。如唐朝诗人韦应物有诗《喜园中茶生》云:“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宋朝大诗人欧阳修在《双井茶》中亦云:“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茶圣陆羽更是强调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明朝屠隆在其著作《考盘余事》中,也特别列出“人品”一节,论述了对饮茶之人的品德要求,分析了茶对人格自我完善的重要意义。在儒家看来,茶的清淡宁静和人清廉高尚的品德是相对应的。这种自然和人文的高度契合,充分体现了儒家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茶成为自然和心灵沟通的重要媒介,这正是儒家一贯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西方人看来,水和火是两种根本对立、难以相容的事物。但在中国人看来,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却能相容相济。被儒家称为“五经之首”的《易经》认为,水火完全背离,是“未济”卦,即不能成事;水火交融,是“既济”卦,即可以成事。
 
茶圣陆羽认为,水、火、风相结合,才能煮出好茶,发茶性,去百疾。他所造的八卦煮茶风炉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煮茶风炉形如古鼎,整个结构以《周易》思想为指导,运用了《易经》的三个卦象:坎(八卦中代表水)、离(在八卦中代表风)、巽(在八卦中代表火),来说明煮茶中所包含的自然和谐的原理。陆羽在煮茶风炉的三足间设三窗,于炉内设三格,一格书“彪”(彪为风兽),绘“巽”卦,象征风;一格书“翟”(翟为火鸟),绘“离”卦,象征火;一格书“鱼”,绘“坎”卦,象征水。总体意思是“风能兴火,火能煮水”,表明风、水、火的和谐统一。
 
中国历史上,无论煮茶、点茶、泡茶,都讲究“精华均分”,实际上也是“和谐”的表现。除了饮茶环境要和谐自然外,饮茶的程式、礼仪等也要和谐自然。从茶与环境的协调来看,要体会茶的雅韵,最好选择书房并伴有琴声;要体会茶的苦寂,最好是古刹青灯下。总的来说,儒家茶道精神的主旋律是一种欢快格调,寓教于饮,寓教于乐,其欢快精神在民间茶礼、茶俗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调。

和谐精神

在中国茶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如宋人苏汉臣的《百子图》,画面上一大群小孩,一边调琴、赏花、欢笑嬉戏,一边拿着小茶壶、茶杯品茶。孩子虽多,却能和谐共处,不打架吵闹。而直接以“同胞一气”命名的俗饮图,则把茶壶、茶杯称为“茶娘”和“茶子”,更是直接地表达了这种亲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