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理六说:正身、清心、打坐、净化、论茶、禅意
特点:讲究“人化自然”,“天人合一”
 
道家崇尚清静无为,于自然恬淡中求得生命的延续和超越,因此颇重养生之术。茶性俭而平和,自然纯朴,和崇尚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有着天然的契合。道家认为茶汇集了天地之灵气,长期饮之,可使人轻身换骨,除去污浊之气,因而把饮茶作为日常清修的辅助手段。
 
道家学说为茶道注入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以及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重要的是,还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天人合一”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自然人化”,二是“人化自然”。
 
“自然人化”是指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国茶道思想在道家的影响下,认为自然万物都具有人的品格和情感,都是生命体,可以和人进行精神沟通。因此才有郑板桥品茶时邀请“一片青山入座”。此外,宋朝诗人苏东坡也曾写过“自然人化”的诗:“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可见,在中国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山水、石沙、草木,都是具有感情的生命体,能与之对话、交流。
 
在中国茶道中,“自然人化”表现在多方面,包括大自然的人化、山水草木的人化、品茗环境的人化,甚至还包括茶的人化和茶具的人化。历代文人学士在品茶时,都追求“自然人化”的境界。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鹤是交游”;曹松品茶,“靠月坐苍山”;陆龟蒙品茶,“绮席风开照露晴”;李郢品茶,“如云正护幽人堑”;齐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鹃”;曹雪芹品茶,“金笼鹦鹉唤茶汤”……可见,在中国茶人的眼里,世间万物皆有情,不同的事物衬托出了不同的品茶氛围。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则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体现。具体来说,“人化自然”表现在品茶时乐于亲近自然,能与自然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在茶事活动中体悟自然的规律。中国茶道对“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别强烈,茶人在品茶时喜欢寄情于山水,忘情于山水,心融于山水,其境界与日本茶道截然不同。
 
元好问《茗饮》一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该诗通过契合自然的绝妙诗句,具体描写了品茗的境界:“宿醒来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前。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诗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对着落花品茗,此种环境下,在诗人心中,茶就如春露一般永久留香,而万里清风则送诗人梦游华胥国,并羽化成仙,神游蓬莱三山。这种境界可视为“人化自然”的极致。茶人只有达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的水沸声中感觉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体的自然,从而彻悟茶道、天道、人道。
 
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茶人在品茶中可以领略“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的意境,因而对大自然有着无比的热爱,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可以说,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与大自然“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诗圣”杜甫曾写过一首品茗诗:“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在这首诗中,“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相结合的效果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声色并茂、虚实相生。
 
受道教影响,中国茶道主张“道法自然”,其含义可以从精神、行为、物质三个层次进行分析。精神方面,主要表现为完全解放自己的心性,“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在茶香之中获得恬淡、清静的心境,升华到“悟我”的境界,使精神与宇宙融合、交流。行为方面,中国茶道以自然朴实为美,一切茶事活动都顺其自然。静如山岳磐石,动如行云流水,动静结合。表情、言语、举手投足,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毫不造作。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种茶、采茶、制茶等活动都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只有顺应自然,才能种出、制出品质优良的茶叶。
 
道家除了为茶道注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外,还注入了道家修行的一些理论和思想。如“贵生”、“尊人”、“无己”、“坐忘”等。“贵生”带有较为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道家追求长生不老,希望通过修行得道成仙,所以主张“贵生、养生、乐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讲究“茶之功”,即茶在保健养生、延年益寿方面的作用,通过品茶来助长功行内力。
 
古人认为茶是天涵之、地栽之、人育之的灵芽。对于茶来说,天地有涵栽之功,人有培育之功,其中人的功劳最大。因此,中国茶道在很多方面都表现了道家的“尊人”思想,尤其是茶具的命名。茶人一般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其中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这样命名的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此外,品茶时杯子的拿法也有讲究。若把杯托、杯盖都放在茶桌上,只用杯子喝茶,这种拿杯手法称为“唯我独尊”;若把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茶道所追求的“无我”,即是道家主张的“无己”。“无我”,并不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消除物、我的对立,使精神和肉体融为一体,达到“心纳万物”的境界。“无我”表现了道家自由自在、不拘名教、旷达逍遥的处世态度。
 
“静”是道家修行的必由路径,为了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道家在茶道中提出了“坐忘”这一入静的法门。“至虚极,守静笃”是指心无杂念的心境和聚精会神思考的状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道家提出了“坐忘”,盘腿而坐,把全部心思都集中于思考以及和大自然的交流之中。这一致静法门如此之重要,以至于中国茶道把“静”视为茶道“四谛”之一。
 
天台山

浙江天台山,相传是古时的仙山。晋代《神异记》中记载,浙江余姚人虞洪上天台山采茶,遇见一个道士,手里牵着三头青牛。这个道士把虞洪带到一个瀑布下,说:“我是神仙丹丘子,听说你很善于煮茶,常常想分到点尝尝。”然后指给虞洪一棵大茶树,从此,虞洪便常以茶敬奉丹丘子。相传晋朝时的著名炼丹士葛洪,也曾经在天台山种过茶,至今还留有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