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内容:茶宴与茶话会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茶宴盛行:宋代
茶宴又名“茶会”、“汤社”、“茗社”。“茶宴”一词最早见于《吴兴记》,该书成于454年前后,书中提道:“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茶宴是古人以茶宴请宾客、招待朋友的一种方式。名茶和水果、点心相结合,是古代最讲究的正统茶宴方式。在茶宴上,宾主一边细啜慢品,一边赋诗作对,谈笑风生。
酒会醉人伤神,而茶能醒神健身,且有提神、消食、明目、祛邪的作用,因此唐代时饮茶之风盛行,茶成为当时的一种珍贵饮料。茶宴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清饮,常常呼朋唤友于花间竹下,以茶代酒;二是寺院举办的大型茶宴,如径山茶宴等;三是茶季时在茶叶产地举办的品茶歌舞宴。唐肃宗年间,湖州的紫笋茶和常州的阳羡茶是入贡朝廷的贡品,每年茶季到来时,湖州和常州的太守都要到两州毗邻的顾渚花山“境会亭”聚会,由州太守和知名人士共同品尝和审定贡茶的质量。同时,皇帝还派出茶吏、专使、太监到“贡茶院”、“茶舍”,专门监制贡茶,这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茶宴。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作诗描写过茶宴的盛况:“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从此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因生病不能参加茶宴而惋惜不已,足见茶宴受文人喜爱的程度。
茶宴的出现,刺激了茶食的发展。茶宴与酒宴不同,食品亦有区别。茶宴中的食品称为茶食,主要是较清淡的面食与果品。如《世说》中提到的“粽”和《大金国志》中所提到的“蜜糕”,都是用糯米做的一种茶食。日本《禅林小歌》中详细介绍了源自中国的唐式茶会的食品,均为素食,包括葛粉做的水晶包子、乳饼、茶麻饼、馒头、卷饼、温饼等饼类及馄饨、螺结、柳叶面、相皮面、经带面、打面、素面、韭叶面、冷面等。在非正式的茶宴中,也有荤的茶食,如陆游独好鸭脚,曾在《听雪为客置茶果》中写道:“不栗和梨,犹能烹鸭脚。”茶宴消失后,茶食则传入民间。在现今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成都等地的茶馆里,茶食不但品种多而精美,且各地自有特色。除茶馆外,茶食在民间习俗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宋代,茶宴之风更加盛行,从官场到民间,从文坛到寺院,都常有茶宴。户部尚书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中提到了皇室茶宴的盛况:“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指。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特别是宋徽宗,经常以茶宴请大臣,并亲自动手烹煮。他还著有茶书《大观茶论》。
元朝、明朝时,注重饮茶意境的文人士大夫设茶宴,往往寄情于大自然,通过书画表现名山大川、自然风光,并将诗词、歌舞融入茶宴中去。清代,公私茶宴时常可见,史载:“上至朝廷宴会,下至接见宾客,皆先之以茶,品在酒醴之上。”清代皇室和一般旗人,喜欢饮用以茶末煎煮而成的茶,这是满族入关前的饮茶方式,“仍尚苦茗茶、团饼茶,犹存古人煮茗之意。”
茶宴刚出现时,主要用于代替酒宴,以标榜士大夫们的俭朴。随着社会的发展,茶宴逐渐变得铺张、奢华。自从陆羽提倡茶是“修身养性之物,精行俭德之人所为”后,茶宴走入淡泊宁静之路。对茶宴极为推崇的白居易在其后来所作的《夜泛阳坞入明月湾即事寄崔湖州》之后注:“尝羡吴兴每春茶山之游,泊入太湖,羡意减矣。”可见,此时茶宴已失去了往日的昌盛。到了明代,文人们更认为“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尽矣”,众人聚会的茶宴逐渐消失。
近代,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茶宴又被赋予新的内容与形式。如常见的结婚茶宴,新郎、新娘用茶宴料理和茶食点心招待宾客,在茶香鼓乐声中缔结伉俪。喜庆之际,新娘还要表演茶艺助兴。近年来,各茶叶产销省区还举行别开生面的探新茶宴。一般在新茶伊始时举行,由专家、名流、领导参加,仿照古代茶宴仪式,进行点茶、观茶、闻茶、品茶、论茶,共同探讨茶叶经济的发展途径。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武夷茶宴,为武夷的风景名胜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武夷茶宴的茶食全由名厨好手利用现代烹饪技术制作,运用了蒸、熘、爆、炒、焖、炖等烹调技艺。茶食或利用茶汁,或利用青叶,或以茶为主料,或以茶为配料,各有风味。清新淡雅的茶食,崇尚自然,原汁原味,清淡不油腻,几乎不放味精,散发出淡淡的茶香,既健康又美味,符合绿色生态食品的要求。
早在18世纪,茶话会已在英国盛行。据说当时英国的剑桥大学,有很多嗜茶的学术界人士,常去伦敦海德公园俱乐部举行茶话会,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科技文化,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活动曾被誉为“剑桥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饮茶方式的变革,到了20世纪,茶话会已风行世界。在日本,除了“茶道”外,茶话会也几乎遍及了每个城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饮茶聚会、聊天联谊的习惯。茶话会就是在古代的茶宴、茶会和茶道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起来的。最早的茶话会出现于北宋,由太学生自发组织,颇似今日的茶话会。此外,北宋时还有皇家的茶会。
茶会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杯清茶,辅以果品”的茶话会,是一种简朴无华的社交性集会最佳形式。在内容和礼仪上,既不像古代茶宴、茶会那样豪华和隆重,也不像日本“茶道”那样有一套严格的礼仪和规范,只是饮清茶,或佐以糖果、糕点,是聚会交谈的一种新形式。如遇有喜庆佳节、新春团拜、学术讨论、开业典礼等,大家以茶代酒,随便漫谈,感情融洽,气氛热烈,即不奢华浪费,又省时间益身心。内容、人数不同的茶话会采用不同的形式。如果与会人员只有几个人,可用一张圆桌;如果是几十人甚至几百人,一般每桌安排10人,或将方桌拼成长方形;如果是几百人、上千人的大型茶话会,则常用圆桌,与会人员团团围坐。
至于茶话会的饮品,香茶是必备之物,有条件的还可以增加鲜果、糕点及各色糖果。茶话会的布置,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在席间或室内布置一些鲜花。夏季一般用茉莉花,因其叶子嫩绿、花朵洁白,能使人有清幽雅洁之感;冬季则以蜡梅、水仙为宜,蜡梅破绽吐香,水仙生机盎然,能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较大型的茶话会,还可配以轻柔的音乐或小型的文艺节目,如小品、相声等,以增添欢乐气氛。
茶食
除茶馆外,民间习俗中也有茶食。如云南昭通地区的绥江,“摆茶”时会请客人吃点心,结婚时男方要送女方“茶礼”,即一些(一般是十几抬)自制的点心,这些点心其实就是茶食。
茶宴
始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宋代,清朝时也颇为流行。清乾隆皇帝,经常在每年立春之日,在重华官设茶宴,宴请内廷大臣、翰林学士或宗亲,赐以三清(即松实、梅花、佛手)及茶果,赋诗联句。并常以重刻淳化阁法贴、宫藏珍贵画卷、文房四宝等颁赐于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