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作品:《茶经》、《十六汤品》、《煎茶小记》
人物:陆羽、郦道元、张又新
 
中国最早的茶书是唐代陆羽撰写的《茶经》,它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随后,涌现了大量茶学著作,或者专门介绍烹茶技术,或者集中介绍茶具使用方法,或者主要介绍茶叶种类及采制过程。但大部分茶书都以《茶经》为基础,不是对《茶经》内容作进一步研究,就是对《茶经》内容进行补充。因此,《茶经》是经典中的经典,陆羽因此成为茶之始祖——茶圣。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秀疵,自称“桑荣翁”,又号“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陆羽自幼无父母,被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收养。积公好茶,陆羽很小便得艺茶之术。因志不在佛,逃离寺院,在一戏班子学戏。一次陆羽随伶人做戏,为竟陵太守李齐物所赏识,开始研习儒学。775年安史之乱,陆羽流落到名茶产地湖州,搜集了不少关于茶叶生产和制作的材料,还认识了很多爱茶的诗人。上元初,陆羽结庐于湖州之苕溪,花一年的时间写出了《茶经》的初稿,时年28岁。763年,陆羽又对《茶经》作了一次修订。774年,湖州刺史颜真卿修《韵海镜源》,陆羽参与其事,乘机搜集历代茶事,又补充《七之事》,最终完成《茶经》,前后历时十几年。《茶经》出现后,天下逐渐尚茶成风,同时也逐渐出现了其他的茶学专著。可以说,专门为茶而著书,始于陆羽;茶事得以流传世间,也始于陆羽。
 
《茶经》内容比较全面,分卷上、卷中、卷下三部分,这三部分下面又有十节。“卷上”共三节内容:一之源,论茶的起源、特性、品质和种类;二之具,论采茶、制茶的用具;三之造,论茶叶的采制方法。“卷中”只有一节内容,即四之器,论煮茶、饮茶的器皿。“卷下”内容较多,共六节内容:五之煮,论烹茶方法、各地水质品第;六之饮,谈各地饮茶风俗;七之事,记述古今有关茶的典故和原产地;八之出,谈各地所产茶叶的特点;九之略,论哪些茶具、茶器可以省略;十之图,教人用绢帛抄《茶经》张挂。总的来说,《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陆羽根据自己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结果,系统地总结了唐朝以前的茶叶生产经验,并搜集了详细的茶叶史料,是茶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至今仍然是茶学者重要的研究资料。
 
唐朝的另一本茶书《十六汤品》以陆羽《茶经》“五之煮”为基础,对茶水煮沸情况加以详细论述。该书的著者是苏庆,但关于他的资料不全,传记不明。《十六汤品》认为,水沸程度可分为三种:第一沸,冒出来的水泡像鱼目;第二沸,水泡如涌泉连珠;第三沸,整个水面腾波鼓浪。《十六汤品》认为煮茶水质可分为“十六品”,并为每种水品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第一品名“得一汤”,第二品名“婴汤”,第三品名“百寿汤”,第四品名“中汤”,第五品名“断脉汤”,第六品名“大壮汤”,第七品名“富贵汤”,第八品名“秀碧汤”,第九品名“压一汤”,第十品名“缠口汤”,第十一品名“减价汤”,第十二品名“法律汤”,第十三品名“一面汤”,第十四品名“宵人汤”,第十五品名“贼汤”,第十六品名“大魔汤”。
 
同样,唐朝茶书《煎茶水记》也根据陆羽《茶经》“五之煮”,对各地水品加以详细论述,成书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原称《水经》,后为避免和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相混,改名为《煎茶水记》。著者张又新,陆泽人,字孔昭,元和进士。《煎茶水记》非常注重水品,将各地煮茶水质分为20种,认为“庐山康王谷之水帘第一,无锡惠山泉水第二,蕲州兰溪之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虾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拓贤寺下方桥之潭水第六,扬子江之南灵水第七,洪州西山之西东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岩县之淮之源第九,庐州龙池山之岭水第十,丹阳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之中零水第十三,归州玉虚洞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之洛水第十五,吴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之千丈瀑布第十七,郴州之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之严厉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宋朝最重要的茶书,要数蔡襄所著的《茶录》。蔡襄,北宋兴化仙游(今属福建晋江)人。字君谟,为北宋著名茶叶鉴别专家。曾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以创制小团茶而闻名。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乃著《茶录》,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茶录》上篇论茶,下篇论器。上篇共分十目,包括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茶、盏、点茶;下篇共分九目,包括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茶录》弥补了《茶经》许多不足的地方,是继《茶经》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
 
宋朝还有一本可以与《茶录》并列的茶书,即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它可以称得上是宋朝的第二部茶书。该书在《茶经》的基础上,根据宋朝茶事活动的变革而稍作改进。其内容包括如何种植茶树,如何采茶、蒸茶、榨茶、制茶、鉴别茶等,其中所谈到的茶器,与蔡襄在《茶录》中所提到的基本相同。宋徽宗赵佶是宋朝第八代皇帝,在位27年,后为金人所俘,死在东北。“大观”是赵佶的年号,赵佶于大观初年著《茶论》,因此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
 
宋朝另一茶书《品茶要录》,著者黄儒,字道辅,宋建安人。鉴于以前没有茶书专门讨论过茶叶质量和制作工艺的关系,也没有茶书提过茶叶欣赏鉴别的标准,黄儒决定著书弥补这一空白。他在《品茶要录》中总结出“十说”,分别是:采造过时,白合盗叶,入杂,蒸不熟,过熟,焦釜,压黄,渍膏,伤焙,辨壑源、沙溪。《品茶要录》全书内容包括茶品、采茶、日晒茶、焙茶、藏茶、诸花茶、择水、养水、洗茶、候汤、注汤、择器、条器、协盏、择薪、择果、茶效、人品、茶具等章节,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笔优美流畅,是一本难得的茶学著作。
 
《宣和北苑贡茶录》也是宋朝著名的茶学专著,为北宋熊蕃所著。熊蕃,字茂叔,北苑(今福建省建瓯市)附近的建阳人。《宣和北苑贡茶录》广纳百家之长,吸收了陆羽、张又新、刘伯温、苏庆等茶家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成。该书问世后,由于内容适用于散茶,因而风行一时。但《宣和北苑贡茶录》还存在“所述欠详”的缺点,淳熙十三年(1186年),曾任福建转运使主管账司的赵汝砺搜集资料,著《北苑茶录》,以作为《宣和北苑贡茶录》的补充,弥补了这一缺陷。
 
明朝时,饮茶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重要的表现是散型茶逐渐取代固型茶。在这种背景下,《制茶新谱》应运而生。该书主要内容还是陆羽《茶经》和蔡襄《茶录》两书中的观点,基本上没有新的内容,同时还参考了其他茶学著作。该书重点论述末茶和叶茶的制法,虽然创新的地方不多,但著者钱椿年在“制茶诸法”目录下,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和主张,如“烹茶时,先用热汤洗茶叶,去除其茶叶的尘垢和冷气,然后烹之”,这是当时比较新的做法。
 
明朝茶书《茶疏》,著者许次纾,明钱塘人,字然明。许次纾嗜茶成癖,常与朋友于饮茶之间,吟诗作对,且好学多问,对茶颇有研究。所著《茶疏》一书,被认为是当时最好的茶书,和历代茶书相比,有不少超越的地方。《茶疏》分产茶、今古制法、采摘、炒茶、岕中制法、收藏、置顿、取用、包裹、日用顿置、择水、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称量、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茶所洗茶、童子、饮时、宜辍、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虎林水、宜节、辨讹、考本等章。其中“产茶”一项,完全没有参照以前的文献资料,详细地论述了当时的产茶情况;“今古制法”一项,则提出了比较新的观点,反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在团茶中混入香料的做法,认为这不仅抬高了茶价,而且会导致茶味的丧失。
 
还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田艺蘅所著的《煮泉小品》。田艺蘅,明钱塘人,博学善文,性情豪放,曾任徽州刺史,辞官后隐居在家,文学方面有《田子艺集》等著作。《煮泉小品》是田艺蘅在茶学方面的著作,专门论述茶水,全书分为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灵水、异泉、江水、井水、绪谈共十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