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类型:竹、瓷、玻璃、金属
代表:紫砂壶、瓷壶、陶壶
 
茶具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中国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兼有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历代茶的爱好者所青睐。按制作材料不同茶具可分为瓷器茶具、陶土茶具、金属茶具、竹木茶具、漆器茶具、搪瓷茶具和玻璃茶具等。
 
中国瓷器茶具品种甚多,主要有彩瓷茶具、黑瓷茶具、白瓷茶具和青瓷茶具。彩瓷茶具品种繁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青花瓷茶具。青花瓷茶具的特点是: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古人将黑、蓝、青、绿多种颜色统称为“青”,故“青花”的含义相当广泛。青花瓷茶具开始成批生产,始于元代中后期,主要生产地是江西景德镇。青花瓷茶具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因此也是元代绘画的一大成就。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瓷茶具,质量、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全国,花色品种越来越多。清代,青花瓷茶具制造又进入一个历史高峰,特别是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具,堪称“清代之最”。
 
黑瓷茶具于晚唐出现,于宋朝盛行,一直保持到元朝,明朝、清朝时,开始衰微。宋人斗茶,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斗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是斗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上。由于以黑瓷茶具斗茶,更容易看出有无水痕,因此宋代斗茶的兴起,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据资料记载,宋代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种就是黑瓷茶盏。当时,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是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其中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精致,茶汤入盏后,点点光辉五彩缤纷,令人赏心悦目,增加了斗茶的情趣。
 
白瓷茶具的特点是,上釉、成陶火度高,致密透明,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因白瓷茶具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适合冲泡各类茶叶;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外壁多绘有四季花草、飞禽走兽、山川河流、人物故事;且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堪称饮茶器皿之珍品,其使用最为普遍。唐代,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元代,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
 
青瓷茶具。青瓷茶具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有益汤色之美。不过,青瓷茶具不大适用于冲泡红茶和白茶,因其底色会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宋代,浙江龙泉哥窑成为五大名窑之一(浙江有着悠久的青瓷生产史,其生产的青瓷茶具质量最好);明代,青瓷茶具以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兰西,被法国人视为稀世珍品。
 
陶土茶具主要是指宜兴制作的紫砂茶具。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来,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一般认为,一件较好的紫砂茶具,必须具有“三美”,即造型美、制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备,方称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茶人钟情于紫砂茶具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紫砂茶具造型多变,富含文化品位,“方非一式,圆不相同”就是人们对紫砂茶具器形的赞美;二是紫砂茶具质地适合泡茶:“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紫砂茶具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数为紫砂,亦有少数是红砂、白砂的。特点是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不过,美中不足的是,由于紫砂茶具本身有颜色,茶汤装在其中,难以看到原来的汤色。
 
金属用具是中国最古老的器具之一,通常用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秦汉前,古人就用青铜制盘盛水,用青铜制爵、青铜制尊盛酒,我们可以推知,这些青铜器皿自然也可用来盛茶。秦汉后,茶具逐渐从其他饮具中独立出来。南北朝时,中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隋唐时,金银器具的制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不过金属茶具有个明显的缺陷,就是用于泡茶,会使“茶味走样”。元代特别是明代以后,随着新茶类的出现,饮茶方法的创新,最重要的是陶瓷茶具的兴起,金属茶具逐渐消失。但金属贮茶器具至今仍使用广泛,因为金属和纸、竹、木、瓷、陶等材料相比,其密闭性能更好,有利于散茶的保存。因此,现今还有用锡制作的贮茶器具。
 
竹木茶具制作方便,无污染,一直深受茶人喜爱。陆羽在《茶经》中开列的28种茶具中,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实际上,隋唐以前,除陶瓷器外,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茶具。清代,四川出现了一种竹编茶具,多为成套制作,主要品种包括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竹编茶具由内胎和外套组成,内胎多为陶瓷类饮茶器具,外套乃精选慈竹,制成粗细如发的柔软竹丝,按内胎形状、大小编织嵌合,使之成为整体如一的茶具。这种茶具能保护内胎,且不易烫手,更重要的是美观大方,富含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很多人购置竹编茶具用于摆设和收藏。不过,竹木茶具的缺点是寿命较短,不能长期使用和保存。
 
搪瓷茶具品种繁多:网眼花茶杯,层次分明且饰有网眼,有较强的艺术感;鼓形茶杯和蝶形茶杯,式样轻巧,造型独特;仿瓷茶杯,其质地可与瓷器媲美;加彩搪瓷茶盘,用于放置茶壶、茶杯;保温茶杯,能起保温作用且携带方便。搪瓷茶具起源于古代埃及,后传入欧洲,大约在元代时,传入中国。明代景泰年间,中国创制了珐琅镶嵌工艺品——景泰蓝茶具。清代乾隆年间,景泰蓝从宫廷流向民间,中国搪瓷工业开始出现。搪瓷茶具以坚固耐用、图案清新、轻便耐腐蚀的特点而著称。不过,搪瓷茶具也有缺点,就是传热快、易烫手,一般不做居家待客之用。搪瓷茶具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中国广泛流行,后来为其他茶具所代替。
 
玻璃茶具素以质地透明、光泽亮丽、形状各异而著称,它既可用于品茶,又可用于饮酒,因而深受人们喜爱。玻璃茶具晶莹剔透,用之泡茶,茶人可清楚地观察到茶汤色泽鲜艳、澄清碧绿,细嫩柔软的茶叶上下游动,逐渐舒展,芽叶朵朵,亭亭玉立,别有一番情趣,令人赏心悦目。但玻璃茶具的缺点是容易破碎,不耐用,而且很容易烫手。一般来说,现在通用的各类茶具中,以瓷器、陶器茶具特别是宜兴紫砂壶为上,玻璃茶具次之,搪瓷茶具再次之。

陶土器具

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最初是粗糙的土陶,后来逐步发展为比较坚实的硬陶,然后演变为表面敷釉的釉陶。远古时代的宜兴,制陶业就已相当发达,商周时出现了几何印纹硬陶;秦汉时已开始烧制釉陶。陶器的佼佼者当推宜兴紫砂茶具,它崛起于北宋初年,流行于明代。和一般陶器不同,紫砂壶内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