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1068),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积极推行新法,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由于保守派的反对,熙宁七年罢相,熙宁八年再相,次年被迫辞职,后退居金陵,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的文章议论宏大,言简意赅,条理分明,形成锋利峭拔的艺术风格。“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的王族,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善于招贤纳士著称。孟尝君出访秦国的时候,身处险境,多亏他手下的“鸡鸣狗盗”之徒,才得以脱身。后世说到此事,多赞赏孟尝君珍惜人才。王安石却对此不以为然,他写下这篇文章,对“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可谓见解独到。
详细翻译
这是王安石写给曾巩的一篇文章,后面还附《同学》诗一首,此文以作者与曾巩、孙正之三人“既相似又相信不疑”,勉励三人一起遵守中庸之道。同时,文末还对三人不能经常聚首表示遗憾和感慨。
详细翻译
这是一篇借游赏来说理的文章。前面写褒禅山的得名由来,以及跟几位友人一起游褒禅山前后二洞的经历;后面转而说理,指出要想欣赏世间的奇伟瑰怪,就要有百折不饶的精神。作者由游山延伸到治学,他告诫学子,要想搞好学问,就必须有志气,有毅力,坚持不懈,同时,对待古代文献要深思而慎取。
详细翻译
这篇文章是王安石为泰州海陵主簿许平写的一篇墓志铭。许平有才略却不得施展,王安石对他的大材小用表示惋惜,而且还对许平的年龄、埋葬地点以及家庭情况进行了介绍。此文表达了作者对选才不公的质疑。
详细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