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广
所属分类:国风·卫风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注释】
河:指黄河。
苇:芦苇编成的舟筏。
杭:通“航”,渡河。
宋:指春秋时期宋国。
跂〔qǐ〕:通“企”,踮起脚。
予:而,一说我。
曾〔zēng〕:乃,竟。
刀:通“舠”,小船。
崇朝〔zhōng zhāo〕:从天亮到早饭时,形容时间短暂。崇,通“终”。
【翻译】
谁说黄河宽阔广大?一叶苇筏就可渡过。谁说宋国相隔遥远?踮起脚跟就可望到。谁说黄河宽阔广大?竟然难容一只小船。谁说宋国相隔遥远?赶路竟然不须片刻。
河:指黄河。
苇:芦苇编成的舟筏。
杭:通“航”,渡河。
宋:指春秋时期宋国。
跂〔qǐ〕:通“企”,踮起脚。
予:而,一说我。
曾〔zēng〕:乃,竟。
刀:通“舠”,小船。
崇朝〔zhōng zhāo〕:从天亮到早饭时,形容时间短暂。崇,通“终”。
【翻译】
谁说黄河宽阔广大?一叶苇筏就可渡过。谁说宋国相隔遥远?踮起脚跟就可望到。谁说黄河宽阔广大?竟然难容一只小船。谁说宋国相隔遥远?赶路竟然不须片刻。
【解读】
《何广》一诗的主旨,《毛诗序》认为是归卫的宋襄公之母流露出的对宋国的思怀之心。朱熹《诗集传》进一步补充时代背景,指明宋襄公之母本是卫昭伯与宣姜之女,嫁与宋桓公后生子兹甫,继而出归卫国。兹甫后即位为宋襄公,而宋桓夫人虽心系念之,却再也无法归宋看望。近当代学者则多认为,此诗表达的是一位客居卫国的宋国人思怀母国之情。
全诗仅有两章,每章四句,各章一、三句和第二章二、四句采用了叠章手法。除此之外,本诗奇特之处就在于设问和夸张的善用。两句形成一个设问,共有四个设问,设问中又有夸张。夸张的运用可谓层层递进,从一开始以一叶苇筏渡河到后来河中难容小船,形成对之前“河广”之说的完全否定;从一开始的“跂予”可望到后来的不须“崇朝”,形成对之前“宋远”之说的彻底颠覆。两组排比对照都是由浅入深,由微至巨,在潜移默化的渲染下达到石破天惊的夸张效果。其实并非黄河狭隘逼仄,也非宋国须臾可至,而是一切时空、物质的阻隔屏障,在思归心切的诗人眼中只是形同虚设,她的心早已超越一切飞回了宋国。
诗中连续出现的设问,更像是在诗人内心中展开的自问自答,将她迫切矛盾的心理展现得十分传神。诗人诘问之句皆合乎常理,而回答之句却新奇绝伦,以不可能之事对答可能之问,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照和反差,夸张的功力至此可见一斑。
《何广》一诗的主旨,《毛诗序》认为是归卫的宋襄公之母流露出的对宋国的思怀之心。朱熹《诗集传》进一步补充时代背景,指明宋襄公之母本是卫昭伯与宣姜之女,嫁与宋桓公后生子兹甫,继而出归卫国。兹甫后即位为宋襄公,而宋桓夫人虽心系念之,却再也无法归宋看望。近当代学者则多认为,此诗表达的是一位客居卫国的宋国人思怀母国之情。
全诗仅有两章,每章四句,各章一、三句和第二章二、四句采用了叠章手法。除此之外,本诗奇特之处就在于设问和夸张的善用。两句形成一个设问,共有四个设问,设问中又有夸张。夸张的运用可谓层层递进,从一开始以一叶苇筏渡河到后来河中难容小船,形成对之前“河广”之说的完全否定;从一开始的“跂予”可望到后来的不须“崇朝”,形成对之前“宋远”之说的彻底颠覆。两组排比对照都是由浅入深,由微至巨,在潜移默化的渲染下达到石破天惊的夸张效果。其实并非黄河狭隘逼仄,也非宋国须臾可至,而是一切时空、物质的阻隔屏障,在思归心切的诗人眼中只是形同虚设,她的心早已超越一切飞回了宋国。
诗中连续出现的设问,更像是在诗人内心中展开的自问自答,将她迫切矛盾的心理展现得十分传神。诗人诘问之句皆合乎常理,而回答之句却新奇绝伦,以不可能之事对答可能之问,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照和反差,夸张的功力至此可见一斑。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 飞翔(402985036) 评论 河广:卫昭伯与宣姜之女,宋襄公之母,母慈子孝。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