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州学记
本文出自:李觏
【题解】
北宋初年,统治者大力提倡儒学,命令各地设立学馆。祖无泽担任袁州知州后,大力兴办州学,作者正是因为此事写下这篇文章。此文叙述了祖无泽兴办州学的经过,称颂了祖无泽的善行,并借历史上的故事,说明兴办学馆、推行儒家教化的重要性。
【原文】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1]。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2];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3]。倡而不和,教尼不行[4]。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5]。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6],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7],闻而是之,议以克合[8]。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9],厥位面阳,厥材孔良[10]。殿堂门庑,黝垩丹漆[11],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12]。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13],旴江李觏谂于众曰[14]:“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15],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16],世祖出戎行[17],皆孳孳学术[18]。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圣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19]。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20]。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惟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21],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注释】
[1]守令:太守、县令。
[2]祗(zhī):恭敬。
[3]诵弦:诵读与弦歌。
[4]尼:阻止。
[5]范阳:今河北涿县。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
[6]阙:缺少。
[7]通判:官名,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
[8]克合:观点一致。
[9]厥:其。
[10]孔:很。
[11]黝(yǒu):青黑色。垩:白色。
[12]庖(páo):厨房。
[13]舍菜:古代入学之初,祭祀孔子的一种仪式。
[14]旴(xū)江:水名,在今江西东部。谂(shěn):规谏。
[15]鏖(áo):激战。
[16]孝武:指汉武帝刘彻。
[17]世祖:指东汉光武帝刘秀。
[18]孳孳(zī):孜孜。
[19]庠(xiánɡ):殷、周时对学校的称谓。序:学校的别名。
[20]谭:通“诞”,光大。
[21]徼(yāo):通“邀”,谋求。
【翻译】
皇帝即位的第二十三年,下诏命每州每县都设立学馆。当时的太守、县令,有的贤明,有的昏昧。对于设立学馆这件事,有人尽心竭力,恭顺地遵从皇上的旨意;有人只是虚张声势地兴办一下,然后随便写个奉诏文书了事。有些地方一连几座城都听不到读书的声音。上面倡导而下面却不响应,教化的推行受到阻止。
皇帝即位的第三十二年,范阳的祖无泽出任袁州知州。刚到任,他就召见当地的儒生,得知当地的学馆残缺破败的情况后,他非常担心这样会造成人才流失,担心儒学的影响会日渐淡薄,并且因此而不能顺应皇帝的旨意。通判颍川人陈侁,听说后很赞同祖无泽的说法,两人的意见很一致。他们看了原有的孔庙,觉得那里太过狭窄,没有改建成学馆的必要了,于是就商定在它的东面营造新的学馆。那里的土壤干燥坚硬,地势向阳,使用的材料也很精良。学馆的殿堂、大门、走廊涂成青白红黑各种颜色,都是按照前代的规矩,所以儒生和老师有自己的房舍,厨房和库房也都错落有序。等到各项准备工作都做完了,大家便齐心协力地破土动工了。工匠技艺娴熟,官吏勤劳恳干,大家白天黑夜不停地施工,过了一年,学馆便建成了。
学馆开学祭祀先师孔子的日子到了,旴江的李觏劝勉大家说:“虞、夏、商、周四代兴学教民的事情,只要考察一下各种经书就可以知道了。秦国凭着崤山以西的地方与六国鏖战而统一了天下,想要千秋万代的延续帝位;但刘邦振臂一呼,关塞的大门便守不住了,武臣勇将争相投降,惟恐落后,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废弃了《诗》、《书》的道理,使得人们只见利而忘了义。汉武帝在国富民丰的时候登基,光武帝出身军旅,他二人都是孜孜不倦地倡导儒学。民风教化的淳厚,一直延续到灵帝、献帝的时代。那时身在草野而敢于直言进谏的人,虽招致杀身而不悔恨。那些功高盖主的豪杰,一听到皇帝的命令就放弃兵权。汉末虽然群雄并起,也没有谁敢脱离臣子的位置,这种局面尚且维持了几十年。儒家教化的维系人心,竟然能达到这种地步。如今遇到了圣明的皇帝,你们袁州又得到了这样一位贤明的知州,使你们能够通过在学馆中读书而实践效法古人的事迹。天下太平,就谈论礼乐以熏陶我们的人民;一旦遇到祸乱,就更应该依靠道义节操,为臣的要勇于效忠献身,为子的要勇于尽孝而死。使百姓有所信奉,有所效法,这就是朝廷兴学教民的根本用意。若是只舞文弄墨而想侥幸成就显达,这岂是你们这几个人的羞耻吗?同样也是治国者的忧虑啊!”
【解读】
此文笔力老健,超然不群。作者以秦、汉之得失发议,说明教育的功能和重要性,以撇开笔法,作叙入文字,不脱不粘,化俗为雅妙。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