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统”的意思就是:祭祀最根本的在于内心的敬畏和虔诚。祭祀先祖,这并不是迷信神灵,而是出于饮水思源的孝心。祭祀过程中的种种仪节,无不体现着孝心。在今天看来,是对先祖的感恩行动。
在管理百姓的种种方法之中,没有比礼更重要的了。礼有吉、凶、宾、军、嘉五种,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祭礼。祭礼,并不是外界有什么东西强迫你这么做,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觉行动。春夏秋冬,时序推移,人们感物伤时,触景生情,不由地就会想起死去的亲人,这种感情的表达就是祭之以礼。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完全理解祭礼的意义。
详细翻译
贤者的祭祀,一定会得到鬼神所赐的福,但这个福,不是世俗所说的福。贤者的福,是备的意思。而备字怎讲呢?是一切事情都顺着理办的意思。无所不顺,这就叫备。其意思是说,对自己,按着良知行事;对外界,按着道理行事。忠臣服侍君王,孝子服侍双亲,其忠其孝都来源于一个顺字。对上则顺着神灵,对外则顺着君长,对内则顺着双亲,这样做了才叫作备。只有贤者才能做到备,能做到备才能必然得到鬼神赐福的祭。所以贤者的祭祀,不过是竭尽自己的诚信与忠敬,奉献祭品,行其典礼,和之以音乐,稽之以季节,洁净地荐献而已,并不存心要神保佑赐福。这才是孝子举行祭祀时的心情。孝子的祭祀,是用来完成对父母生前应尽而未尽的供养和孝道,所谓孝,就是这种供养和孝道的积蓄。将顺字贯穿于父母的生前和身后,这才叫作孝的积蓄。所以孝子服侍父母不外乎三件事:头一件是生前好好供养,第二件是身后依礼服丧,第三件是服丧期满要按时祭祀。在供养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做儿子的是否孝顺,在服丧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是否哀伤,在祭祀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是否虔敬和按时。这三件事都做得很好,才配称作孝子的行为。
详细翻译
到了将要举行祭祀的时候,君子就要斋戒。斋戒也可以说是整齐的意思,就是把身上和心里不整齐的东西整理一下以求达到整齐。所以君子不是从事于祭祀,在不需要恭敬的场合,就不斋戒。不斋戒就做事没有禁忌,嗜欲也没有限制。但到了要斋戒的时候,禁忌之事就不能做,嗜欲也要加以限制,耳不听音乐。所以古书上说:“斋戒的人不举乐。”就是说斋戒的时候不敢分散心思。心无杂念,所思所想必然合乎正道;手足不乱动,抬手动脚必然合乎规矩。所以君子的斋戒,其目的就在于达到身心的纯洁。为此,先散斋七天收敛一下心志,然后再致斋三天加以整理。把心志收敛住了就叫作斋戒。斋戒是高度的身心纯洁,然后才可以和神明打交道。所以,在祭祀前十一天,宫宰要郑重地告诫夫人,于是夫人开始斋戒,先散斋七天,接着再致斋三天。君王在国君的正寝致齐,夫人在夫人的正寝致齐,到祭祀那天才会合于太庙。君王身着礼服头戴礼帽站在阼阶,夫人头戴首饰身穿礼服站在东房。君王手执圭瓒在尸前行裸礼,大宗伯手执璋錾在尸前再行裸礼。到了迎牲入庙时,君王亲自牵着牛鼻绳,大夫紧跟在牲后,士抱着禾秆。宗妇捧着盎齐随在夫人身后,献上涚水。君王亲执鸾刀切取牲肺献给尸品尝,夫人则献上馈食之豆。这就叫作夫妇一道亲自主持祭祀。
详细翻译
祭祀进行到乐舞这一项目时,君王手执干戚站到舞位上,君王站在靠东边的上位,头戴礼帽,手执盾牌,率其群臣起舞,以博得皇尸的欢心。因此,天子的祭祀,是与天下臣民同乐;诸侯的祭祀,是与境内臣民同乐。诸侯头戴礼帽,手执盾牌,率其群臣起舞,以博得皇尸的欢心,这便是与境内臣民同乐的表现。
详细翻译
在祭祀过程中有三个非常最重要的项目:在奉献祭品活动中,没有比礼更重要的了;在歌唱演奏活动中,没有比登堂歌唱《清庙》更重要的了;在舞蹈活动中,没有比《武宿夜》之舞更重要的了。这是周代的规矩。这三个最重要的节目,都是用来借助于外部的动作以增强君子虔诚的内心。所以二者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内心轻忽则外部动作也不带劲,内心端庄则外部动作也随之端庄。内心轻忽而希望达到外部动作的端庄,即使是圣人也做不到。所以君子的祭祀,一定要自己竭尽诚心,这样才能使外部动作也端庄起来。遵循礼的要求,把三个最重要的节目做好而博得皇尸的欢心,这才是圣人的祭祀之道。
详细翻译
祭礼中有馂这回事。虽然馂是祭祀末尾的事,但也不可不了解其意义。所以古人这样说过:“好的结束要像好的开始一样,馂这件事大概是最能说明这一点了。”所以古代的君子说:“尸虽然尊贵,但他也吃神灵吃剩的东西。馂也是一种施惠之道,从中可以观察出政治意义来。”所以尸食毕起身离席,就由君王和卿四人吃尸剩下的祭品;君王吃罢起身,就由大夫六人吃君王吃剩的祭品,这叫作臣吃君之剩余;大夫吃罢起身,就由士八人吃剩下的,这叫作贱者吃贵者剩下的;士吃罢起身,各人端着盛有剩余祭品的食具出来,陈列在堂下,由各种当差的吃剩下的,吃毕撤掉,这叫作底下人吃在上位者之剩余。综观馂的全过程,每变一次馂的人数就随之增多,这是要表明人有贵贱之分,而施惠的对象却越来越多。所以用四盘祭品就可以表现出恩惠遍施于庙中。而庙中,乃是整个国境内的缩影。祭礼中的馂,是一种大的恩泽。所以上面有大的恩泽,就一定要惠及下面,只不过上面的先得到而下面的后得到而已,并不是把上面的都撑死而把下面的都饿死。所以上面有大的恩泽,民众就会都在下面等待,相信恩泽也必定会落到他们头上。这一切都是从馂这件事上反映出来的,所以说:“可以从中观察出政治意义来。”
详细翻译
祭祀作为一件事情可以说是够大的了,祭祀时荐献的供品够完备了。孝顺的心再加上完备的祭品,这大概也就是教化的根本吧!所以君子的施行教化,在社会上就教育人们尊敬君长,在家庭里就教育他们孝顺双亲。所以至明的君主在上,则大小臣工服从;尊敬地祭祀宗庙社稷,则子孙孝顺。竭尽祭祀之礼,端正祭祀之义,这就需要教化了。所以君子服侍君王,一定要身体力行。自己感到上面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就不要再让下面这样去做;自己厌恶下面的某些做法,就不要再这样去应付上面。不让人家去做,而自己却明知故犯,这不是教育的方法。所以君子的施行教化,一定要从根本抓起,提纲絷领,这样的办法大概非祭祀莫属吧!这就无怪乎人们说:祭祀是教化的根本。
详细翻译
作为祭器的鼎,其上经常铸有铭文。所谓铭文,就是首先称扬先祖之功德而后再附己名于其下,自己附名于下以称扬先祖的美德,并使之明显地传于后世。那作为先祖的人,没有一个没有优点,也没有一个没有缺点。而铭文的要求,是只赞美其优点而掩盖其缺点。这种孝子孝孙的用心,只有贤者才能办到。制作铭文,就是要论述自己先祖的美德、功业、勋劳、受到的褒奖和荣誉,公布于天下,而斟酌其要点而刻之于祭器,同时附上自己的名字,用来祭祀其先祖。赞扬先祖,表示自己的孝敬;自己附名其下,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明示后世,表示对子孙后代的教育。由此看来,制作铭文真是一举三得的事。所以君子在观看铭文时,既赞美铭文中称道的祖先美德,又赞美铭文制作这件事本身。制作铭文的人,其明察足以看到祖宗的美德,其仁爱足以使他能果断地决定此事,其智慧足以使他和他的子孙从这件事上得到好处,真可以说是聪明透顶了。聪明透顶而又不自夸,真可以算是谦恭了。
详细翻译
从前周公为周代天下的巩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周公去世以后,周成王,周康王追念周公的不朽功勋,而打算在诸侯之中格外尊重鲁国,所以特赐鲁国可以提高其祭祀规格,具体地说,就是在郊外可以祭天,在太庙里可以以禘祭周公。以禘礼祭周公时,乐工登堂所唱的《清庙》,管乐队在堂下演奏的《象》,舞者手执红色盾牌和玉做的斧钺所跳的《大武》之舞,还有由八列舞队所跳的《大夏》之舞,这些统统都是天子才能使用的乐舞。为了褒奖周公,所以把这一套天子乐舞赐给了鲁国。周公的子孙继承了这一套东西,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就是为了颂扬周公之德,同时又提高了鲁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
详细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