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而不吝
原文:“行赏吝色者沮。”
“行赏”就是奖赏,对有功者进行奖励。
“吝色”一词的“色”应为“啬”,意思是吝惜,不大方,小家子气。
孔子曰: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意为: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沮”是丧气、颓丧。例句有: “神辱志沮。”(嵇康《幽愤诗》) 意思是精神受到伤害、刺激,意志便会消沉颓废。
“行赏吝色者沮”这句话的意思是:对有功者的赏赐如果吝啬小气,就会使立功者感觉受到了欺骗,难免神情沮丧、意志消沉,心中产生怨气和不满,随之而来的便是工作的积极性消失了,建功立业的意愿减退了。所以说,凡成大事者,赏罚必须分明,行赏必须兑现,说到做到,取信于人。如此,才能有人继续为你出力,为你干事,帮助你成就大业。
楚汉相争,强势的项羽最终兵败于垓下,自刎于乌江,究其原因,他与刘邦相比,有“三不如”。
一是不如刘邦尚贤使能,重用人才。刘邦身边文有张良、陈平,武有韩信、曹参,还有专门负责后方基地,不断向刘邦输送兵源粮草的大管家萧何。综观项羽,身边除了一个专谋善断的范增以外,只有一个美女虞姬,而且项羽唯我独尊,妄自尊大,刚愎自用,对谋臣范增是言不听,计不从。陈平只用了一个平庸无奇的计谋,即离间了项羽与范增之间的关系,使项羽对范增产生怀疑,批准范增辞职还乡,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
根据《史记》记载,刘邦曾对群臣说,我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呢?因为我重用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镇守后方,安抚百姓,供给粮食,不使军粮断绝的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的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能任用他们,所以我取得了天下。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任用,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
二是不如刘邦善于纳谏,改弦易辙。刘邦先行入关,进入咸阳,本想入住秦宫,但经过张良、樊哙的劝阻后,立马改变主意,随即封库退兵,还军霸上,约法三章,赢得了民心。
而当有人说“关中地区有山河阻塞四方,土地富饶,可以在此建都称霸天下”时,项羽却置之不理,率军攻入咸阳,大肆杀戮无辜平民,抢掠财物,火烧阿房宫,大火三个月都没有熄灭,所作所为,令人发指。
三是不如刘邦论功行赏,笼络人心。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之后的汉五年,对亡楚兴汉的有功人员进行论功行赏,为了平衡各方面关系,刘邦采取“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让群臣畅所欲言,大胆发表意见,然后进行归结,公布奖赏结果。如此一来,大家都感到自己被重视,功劳没有被埋没,基本上使群臣心服口服。
项羽给人的印象是个叱咤风云的大英雄,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大志向。当有人向他建议在咸阳建都称霸时,项羽说: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史记·项羽本纪》) 看来项羽的目的并非是夺取天下,而只是为了衣锦还乡。所以韩信评价项羽时说,项王待人仁慈有礼,言语温和,部下有人生了病,流着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病员;当属下有了功劳应当加封爵位时,却把刻好了的印章拿在手里,玩弄得磨去了棱角,舍不得给人家,这就是所谓的为人“仁慈”。
项羽为人,有功不赏是出了名的,这也是他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汉五年,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摆酒设宴。宴席上,刘邦让群臣众将直言项羽为什么失去天下,而他又为什么能取得天下的原因。高起和王陵回答说:“陛下虽然为人傲慢而好轻视戏侮别人,项羽却为人仁厚而爱护别人。然而陛下派别人去攻城略地,就把所攻克降服的地区封给他们,这是陛下能和天下人共享其利的美德。项羽嫉贤妒能,立有功劳的人就设法陷害,有贤才的人就对他们猜疑,作战取得了胜利都不给他们授功,取得了土地都不给予别人利益,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高起和王陵的评论,从一个侧面说明项羽所以失败的原因,使我们从中感悟到行赏吝啬所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小则失去人心,无人效命疆场;大则形单影孤,危及江山社稷。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