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实相符
原文:“名不胜实者耗。”
“名不胜实”虽然与“名不符实”词意相近,但还是有所区别的。
“名不符实”的意思是名声与实际并不相符。这种“不相符”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例如,某人借助某种外因,或者通过某种不正当手段获取超过自己真实本领的声名,而实际上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这种名实不符的人也被称为 “有其名无其实” ,或者是 “浪得虚名”“徒有其名” 。
如果用“名不符实”来指物,更可以信手拈来,比如有些商品的广告宣传与实物,或实物效能并不相符,以及所谓的文明城市不文明等,都可以用“名不符实”来表述。
常言道: “闻名不如眼见,而眼见还不如闻名。” 这句话是对“名不符实”一词最为深刻的诠释。
“名不胜实”与“名不符实”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一个“胜”字。“胜”可以解释为胜利,如百战百胜、战无不胜;“胜”也可以解释为超出、胜过,如技胜一筹,妖不胜德。还可以解释为优美,如某旅游胜地引人入胜。而《素书》中的这个“胜”是胜任、承受的意思。 晁错在《论贵粟疏》一文中有:“数石之重,中人弗胜。” (古时的一石,相当于现在120斤,“中人”指中等体力的人。)晁错意思是,几百斤重的粮食,一个中等劳力的人是挑不动的。
如果把晁错这句话的意思应用在“名不胜实”上,就可以诞生出两重含意。
一是 不能胜任 。所谓不能胜任是指某人虽然小有名气,也有一定专业知识,但实际能力并不能承受所应担负的责任。
例如公元前284年,燕国派上将乐毅率军征伐齐国,一路势如破竹,连下齐国70余城。但后来由于齐国田单施用“离间计”成功,造成燕国作出了撤换乐毅前线总指挥的错误决定,然后委派燕将骑劫取代乐毅。
但骑劫虽然身为将军,也有一定作战经验,但此人有勇无谋,骄横狂妄,只宜为将,缺乏统帅的才能。所以,骑劫到达前线后,一味指挥攻城,对田单在守城过程中使用的无中生有、挑拨离间等计谋一无所知,最后被田单的火牛阵一举击败,不仅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同时也断送了乐毅取得的占领齐国大部分领土的胜利成果。
将才只能为将,以将为帅,超越了他的智慧和才能,所以说是不能胜任的。
二是 不够胜任 。什么是不够胜任?不够胜任就是职位人根本就没有承担某项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在其位‘不会’谋其政。”是个地地道道名义上的责任人。
在官场上,这种名义上的责任人并不少见,由此而带来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
但在历史上,比普通官场上“不够胜任”的情况更为严重,危害更大的则是那些只会吃喝玩乐,花天酒地,既没有治国理念,又没有从政能力,“排队”继承皇位的“纨绔”皇帝。
这些掌握皇权的人,虽然他们身居高位,责任重大,但他们并不能,甚至也不愿意承担和履行一国之君的职责。他们凭借个人嗜好和想入非非,做出许多与治理国家毫无关联的事。例如南唐后主李煜,他只懂得饮酒作词,对治国理政毫无兴趣;宋徽宗赵佶的特长是写字作画,对治理国家是一窍不通;明熹宗朱由校最喜欢的事是做木工,把国家安危视同儿戏;而清朝顺治皇帝一心想出家当和尚,根本就不把国家放在眼里。
一国之君,责任重大,身系国家安危和百姓冷暖。如果把一个既无德无才,又无能无为的人摆放在那个位子上,于国于民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素书》认为:“名不胜实者耗。”
“耗”有两种解释:
一是消耗、损耗、耗费,都是减少的意思;
二是昏昧、糊涂。例句有: “官耗乱不能治。”(《史记·日者列传》) 意思是当官的(当然也包括为君的)昏昧、糊涂,胡乱作为,是不能够治理好国家的。
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一书中说 :“人有三个错误不能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南先生这段话包含两个意思:
一是“人贵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能做什么事情和能做多少事情。切莫逞强,更不要伪造(如假学历、假文凭、假履历、假论文等),以此来乔装打扮、改头换面。 因为不论你如何粉饰自己,你还是你,无德不可能变为有德,无知不可能变为有知,无能不可能变为有能。
二是在用人时要有一双明智的慧眼,不要用错人,把无德的人摆放在尊贵的位子上;让没有知识、缺少智慧又夸夸其谈的人来谋划国家大事;也不要将关乎国计民生的千斤重担压在既没有工作能力又毫无担当的人肩上。
《素书》中“名不胜实者耗”的意思是:无论是为君者,还是为官者,他们的职位和他们所担负的职责要与能力和品德相匹配。如若不然,他们只能成为一个昏聩无能、为祸国家的昏君和胡作非为、为害一方的“孬官”。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