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薄云天

原文:“同类相依,同义相亲。”
 
类:种类、归类,一般泛指物种。成语有“分门别类”“物以类聚”。如将“类”用于人,则多数是贬义,词语有“败类”。例句有: “大风有隧,贪人败类。”(《诗·大雅·桑柔》)“翦除败类毓良淑,宛若嘉谷纯无稊。”(宋·华镇《题桃园图》)
 
依:依赖、依靠、依附、依托。例句有: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同类相依”这一句的意思是:道德败坏、品行恶劣的同类者,他们相互依附,相互勾结,狼狈为奸。
 
义:正义、义理、道义。例句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孔子认为:凡是讲义理,有道义的人都是君子;同“义”的君子是相互亲善的。
 
“同义相亲”的意思是:有着共同的信念、合宜的道德或行为的人就能相互亲近,融合相处。
 
例如,萧何、曹参两人都是大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但是,在评定谁为第一功臣时,双方意见并不一致,虽然后来都被封为相国,但萧何在朝辅政,而曹参则是辅佐齐王刘肥,到山东上任,明显比萧何矮了一级。所以,许多人都认为他俩肯定产生了隔阂,今后很难相处共事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当刘邦去世后,萧何病危时,汉惠帝刘盈在探望病情、询问谁能继承相位时,萧何极力推荐曹参接替自己担任辅相一职。
 
曹参在任汉相期间,对萧何从前制定的律令,丝毫不作变动,每日以饮酒为乐。惠帝怪怨他不理政事,曹参说:“陛下自己觉得与先帝比,谁更英明呢?”
 
惠帝说:“朕怎么敢奢望与先帝比高低呢!”
 
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相比,谁更贤明呢?”
 
惠帝说:“你好像比不上萧何。”
 
曹参说:“陛下说得对极了!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已明,国策已定,如今陛下垂拱而治,曹参恪尽职守,遵循他们的路线方针不要偏离就行了,这不是很正确的做法吗?”
 
惠帝说:“讲得好!没你的事了。”
 
在当时的形势下,萧、曹“无为而治”的政策给人民大众带来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当时百姓称赞他们: “萧何为法,构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萧何、曹参,他们毕竟是志同道合的政治家,同生共死的好伙伴,他们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并不为一己私利而相互仇视,甚至公报私仇,而是在关键时刻都能尽释前嫌,荐贤举能,一如既往,既表现出了他们义薄云天的高风亮节,也诠释了“同义相亲”的行为准则。
 
而真正能够体现“同义相亲”的是官员与百姓的“义”和“亲”。老百姓是既讲仁义,又讲情义的;而如果我们所有为官者也能对老百姓既讲情义,又施仁义,就不会出现官民(干群)关系紧张,那官民之间就会亲密无间,和谐和睦。否则,事情就会走向反面。
 
史料记载,孟子与邹穆公在一次对话中,就讲到了这个问题。邹穆公问孟子:“在这次邹国与鲁国战争中,有三十三名官吏被打死,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死的。要是杀掉他们吧,杀也杀不尽;要是不杀吧,那他们还是会仇视他们的长官,任凭官吏被打死而不加援救。你看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 “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将近、几乎)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这段话翻译成现在的话讲,就是:在灾荒的年岁里,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大批大批死亡,连埋葬都没有可能,只好把遗骸抛弃到山沟里,壮年人四处逃荒的将近有千人;而大王您的粮仓饱满,国库充足。你的那些官员也不把这种严重情况告诉您,他们高高在上,不仅不关心人民的疾苦,而且还残害他们。曾子说过:要警惕啊!要警惕啊!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便会怎样对待你。(由于邹国的官吏是那样残酷无情地对待老百姓)从今以后老百姓只要一有机会,就会用同样的手段来回敬那些官吏。您别责怪他们。只要大王您真正施行仁义德政,那么,老百姓便会敬爱君主和长官,并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了。
 
在此,孟子把老百姓与官吏为什么不能“相亲”的原因讲得十分透彻明白。因为只有“同义”,才能“相亲”;如果我“有义”,而你“无情”,那就无论如何也“相亲”不起来。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