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得益彰
原文:“同志相得,同仁相忧。”
相:辅助、帮助。例句有: “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
得:能够、可以。例句有: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晁错《论贵粟疏》)
“同志相得”的意思是,志同道合、志向相同的人能够相互信任、相得益彰、协力共进。
历史上“同志相得”的事例很多,“五胡十六国”时的苻坚和王猛就是其中之一。
王猛,字景略,生于325年,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人,是十六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史料记载,王猛自幼家贫,靠卖簸箕为业。但他胸怀大志,以“博学好兵书”而名闻乡里。王猛为人谨严庄重、深沉刚毅、气度雄远,曾两度拒绝入仕的聘请。 “敛羽待时” ,立志寻求一位志向远大、才识过人,真正适合自己抱负和发展的明君。苻坚的出现,让王猛最终找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
苻坚,字永固,生于338年,是十六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此人博闻强识,文武双全。尚未主政,就曾立下 “经世济民,统一天下” 的宏图大志。为了除掉残忍暴虐的前秦国君苻生,他广招贤才、网罗精英、以图大举。当他与尚书吕婆楼议商大事时,吕力荐王猛。
在吕婆楼的引荐下,苻坚与王猛一见如故,在谈及兴废大事时,观点一致、句句投机。苻坚对得到王猛的辅佐十分感慨,自喻如同当年刘备遇孔明,是如鱼得水。357年,苻坚在王猛的助力下,一举诛灭苻生及其帮凶,自立为大秦天王,以王猛为中书侍郎,参与军国机密大事。
自此之后的十余年间,王猛辅佐苻坚广招贤才、兴办教育、推行法治、奖励农桑、调整民族关系、富国强兵、剪灭群雄,将前秦治理成诸国中最有生气的国家。在与群雄的角逐中,愈战愈强,十年之间便统一了北方。
王猛既有才,又能干,苻坚就充分提供让王猛展示才能的舞台。让王猛裁夺一切军国内外之事,自己则 “端拱于上” (端坐拱手于朝堂之上),当起了甩手掌柜。
历史评论,前秦的强盛得益于王猛,是苻坚和王猛君臣二人志同道合、相互信任、同心协力的共同作用。苻坚离不开王猛,王猛的离世使他感觉如失臂膀,发出 “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 的慨叹。
“同仁”在这里的所指并非是“同事”,而是泛指都有一颗仁爱之心的君子。
“忧,愁也。”(许慎《说文解字》)
“同仁相忧”的意思是,怀有仁爱之心的君子,他们都会有许多类似的忧愁。
君子为什么会有忧愁呢?
范仲淹一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仁爱的君子他们并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他们活在世上的目的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所以说,他们的“忧”是为国而忧,为民而忧。“忧国忧民”,这就是仁人君子的常规心度。
“忧国忧民”是宏观层面的表述,其具体内涵十分丰富。例如除了国家的困难、百姓的困难应当忧虑之外,如果君主失德,导致朝政混乱、政局不稳则更是值得忧虑的。
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子鱼尸谏”,讲的就是“同仁相忧”的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子鱼与蘧伯玉都是灵公(公元前540—公元前493年)正直敢谏的大夫。但卫灵公昏乱失政,重用专门拍马屁、做坏事、进谗言的弥子瑕。伯玉、子鱼对灵公的失德忧心忡忡,多次苦谏,而灵公则置若罔闻,并不接受他两人的谏言,仍然一如既往、一意孤行。见此情形,伯玉一气之下辞官隐退,不问朝政。而子鱼则气得一病不起,临终之际,子鱼对儿子留下遗言。“吾死之后,可将尸停放在偏房,灵公若至,必问其故,你可拜奏其言。”然后子鱼将要对灵公的奏言告诉了儿子。
子鱼死后,灵公果然前来吊唁,但见停尸在偏舍,很觉奇怪,便问子鱼的儿子是怎么回事。其子奏道: “先人遗言:‘见贤而不能进,如谗而不能退,何为人君?生不能正其君,死不成其葬礼!’” 意思是:父亲临终时曾留下遗言说,摆在眼前的贤臣不能得到重用,而进献谗言佞语的奸臣受到信任,如此怎能当好君王呢?由于我生前不能匡正国君,所以死后也不能享受正常的葬礼。灵公闻听之后,大为感动,有所醒悟,不久便撤罢了弥子瑕的官职,封蘧伯玉为卿。
后人认为,子鱼停尸谏伯玉是同仁相忧、匡君正国的典范。
后来,孔子对子鱼、伯玉赞誉有加,他说: “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孔子的意思是:伯玉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和忧愁收藏在心里。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