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镜

原文:“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
 
“见已生者慎将生”中的两个“生”字都是发生的意思,在这里不可理解为“生命”或者“生还”。例句有: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荀子·劝学》)
 
“慎”是谨慎小心,同时也是告诫的意思,相当于“当心”、“千万”。例句有: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哥舒:哥舒翰,唐朝将领,安禄山反叛时被俘,后被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所杀) (杜甫《潼关吏》)
 
“见已生者慎将生”的意思是:亲眼所见到的,或者亲身经历过的以及历史流传下来的事故,要引以为戒,不要心存侥幸,当心今后还会发生。
 
“恶其迹者须避之”中的“恶”是讨厌、不喜欢的意思。例句有: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荀子·天论》)
 
迹:痕迹、印记。这里指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人和事。例句有: “人性有畏其影而恶其迹。”(枚乘《上书谏吴王》)
 
避:避免。这里不能理解为回避、躲避。
 
“恶其迹者须避之”的意思是:明明是不好的,令人讨厌的行为应当憎恶和警惕、远离和规避,以免在自己身上重复发生。
 
“见己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合起来是同一个意思,就是提醒上位者要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不要重复历史上的悲惨和失败。
 
墨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后期,他对当时各诸侯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导致百姓饱受战争之苦的状况十分不满。为了减少战争发生的频率,他以韩、魏、赵三家同心协力,击败实力强大的智伯为例,警诫那些仍然做着战争梦的诸侯王。
 
墨子说: “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今以攻战为利,则盖尝鉴之于智伯之事乎?此其为不吉而凶,既可得而知矣。”(《墨子·非攻》)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古人有句话说,君子不以水为镜子,而是把人当作镜子。以水为镜看见的是面容,以人为镜则能看见吉凶。今天认为攻战有利可图的人,何不用智伯的失败作为借鉴呢?主张攻战不是吉而是凶,从智伯这个人身上就可以得知了。
 
智伯贪得无厌,在吞并范氏、中行氏之后,又企图吞并韩、魏、赵三家的领地,结果被三家全力击败,全军覆没。
 
所以墨子认为,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错误、失败和教训,应当作为后世君臣的鉴戒,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就可以避免智伯之类的悲剧重演。
 
例如,明朝曾发生过一个“蓝玉案”,是说功勋卓著的蓝玉,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之后,有些飘飘然起来,仰仗自己是开国功臣,便居功自傲、惰情慢怠,对有些自认为无所谓,而实际关系重大的事掉以轻心,并不在意,结果被逮捕下狱、剥皮充草、抄家灭族,因此而受到株连被杀的官员达一万五千余人。据明史资料记载,造成“蓝玉”案的起因居然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
 
这是一件什么样的“小事”呢?
 
有一回,蓝玉从前线回来向朱元璋报告军情,当蓝玉进屋向朱元璋汇报的时候,蓝玉手下的几个亲兵也随同跟了进来,侍立在一旁。蓝玉汇报完,朱元璋想和蓝玉谈一件秘事,便对蓝玉手下的那几个亲兵说:“下去吧。”可是那几个亲兵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依然站着不动。见此情形,蓝玉便挥了一下手,那几个亲兵这才下去。这件事看似小事,但对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来说则不然,他认为蓝玉的手下眼里只有蓝玉,而没有他这个皇帝,从那时起朱元璋便动了除掉蓝玉的杀心。
 
“蓝玉案”是历史有名的案例,后世官吏特别是领兵将帅都把它列为教案,成为他们功高爵显时小心谨慎的教材,以保全自身平安。
 
但是,事实上总有个别官吏在功高权重时忘乎所以、目空一切,把历史上的教训抛到九霄云外,犯下与蓝玉一样的低级错误,最终落得个与蓝玉一样的可悲下场。
 
年羹尧是清雍正朝重臣,官居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可惜的是,此人既张扬又张狂,结果犯下了与蓝玉同样的错误,招来了杀身之祸。
 
轶事记载:西北平叛,年羹尧凯旋,雍正帝在金殿召见年羹尧及其手下将领。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而被召见的将领还穿着全身甲胄。见此情形,雍正帝便传旨,令将领们卸甲休息,可是令旨传了三遍,将士们依然站立原处一动不动。这时年羹尧对着将士们说:“万岁让你们卸甲,你们就卸甲吧。”此时将领们才将甲胄脱了下来。见此情景,雍正帝十分不快,对这种只有将军,没有皇帝的大逆不道行径耿耿于怀,为后来年羹尧的死埋下了祸根。
 
什么是忘乎所以?蓝玉的骄纵自傲、年羹尧的得意忘形就是忘乎所以。
 
功成名就,官高爵显之时,应如《素书》所言:“见其生时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行为处世,待人接物要更加谨小慎微,若一味张扬骄横,必将祸起萧墙、贻害无穷。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