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不渝
原文:“上无常躁,下多疑心”
常:经常、常常。例句有: “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 (“化”是指变化) (《列子·天端》)
“无”与“常”组合在一起,就是变化不定的意思。成语有“反复无常”“喜怒无常”。
躁:急躁、烦躁、不安静。例句有: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老子·二十六章》) 意思是:轻浮就丧失了根本原则,躁动就丧失了主宰地位。
“躁”原先并没有“足”字旁,《说文解字》里只有“喿”字,解释是 “鸟群鸣” ,字形是树上三个口。“躁”是由“喿”演化过来的,具体时间无从考究。但在《论语》中见到了“躁”这个字,也就是说,“喿”加上“足”字边最迟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后来又派生出一个加“口”字旁的“噪”。
“躁”与“静”相对,例句有: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趣,同取;殊,差异) (王羲之《兰亭集序》)
一个“喿”字先后增添了一个“口”和一个“足”作为偏旁,说明这个“喿”字有双重含义:
一是 “说” ,即 “噪” 。表示话多,不仅抢先发言,而且絮絮叨叨,啰哩啰嗦,说个没完,正如孔子所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噪)。”(《论语·季氏》) 意思是还没有到你发言的时候就发言。
二是 “动” ,即 “躁” 。意为尚未做好准备,即采取行动,同时也有躁动异常、坐立不安的意思。老子说: “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老子·四十五章》) 意思是:急走可以战胜寒冷,安静可以战胜暑热,愿求宁静无为的人可以成为天下君长。
疑:怀疑、疑虑、犹豫不定。例句有: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商君书·更法》)
“上无常躁,下多疑心”这句话的关键是读法,这里的“上”是指上位者;“下”指的是下属。读时应将“上、下”两字与下面的字分开来,读作 “上,无常躁;下,多疑心。” 意思是:上位者如果心浮气乱、躁静无常、喜怒不节、言行不一,那么下位者就会疑虑重重,终日提心吊胆、惴惴不安、不知所以、无所适从。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被张飞骂为“三姓家奴”的吕布就是一个心境浮躁,反复无常的小人。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人(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汉末群雄之一。由于父亲早逝,认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可是,当董卓送给吕布一匹赤兔马、一千金、一条玉带之后,便被收买,杀了丁原,投降董卓,拜为义父。
为了诛灭董卓,司徒王允抓住这对父子同样好色的特点,设下“连环计”,将歌奴貂蝉同时许配给董卓和吕布,使父子俩人陷入争夺美女的圈套中。凤仪亭,父子矛盾公开,双方反目成仇,董卓投戟吕布,而吕布则刺杀了董卓。
吕布为人心浮气躁,良莠不分,是一个枭情绝义,反复无常,有奶就是娘的小人。所以他手下将士多与他面合心离、疑心重重。当曹操兵临下邳,尚未攻城时,部将宋宪、魏续,趁吕布熟睡,将其擒获,献给曹操。
在如何处置吕布时,曹操征询刘备意见,刘备说: “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 刘备提醒曹操,吕布是个出尔反尔、反复无常、寡情薄义的小人,这种人留在身边,早晚是个祸害。曹操原本还怜惜吕布的勇猛,有赦免留用的意思,但经刘备这么一点拨,幡然醒悟,随即命人将吕布缢杀在白门楼。
陈寿评价 “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覆,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意思是:吕布勇如猛虎,但没有英才奇略,为人却轻率狡猾、反复无常、唯利是图。自古至今,没有像他这样不灭亡的。陈寿对吕布的评价,充分证实了《素书》关于“上无常躁,下多疑心”的理论是正确的,“无常躁”者迟早会遭到“夷灭”的命运。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