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又叫作《书经》,为“五经”之一,相传为孔子所删定。由于历史上秦始皇的焚书,导致后来《尚书》有今古文之分。
 
汉朝的时候,汉文帝求《尚书》。由于《尚书》在秦朝时被焚烧,没有传下来。济南伏生已经九十余岁了,书虽然烧掉了,但是伏生把这部《尚书》背了下来,由于他年岁已大,行走不便,汉文帝就让掌故臣晁错前往,经由伏生口授,得到《尚书》二十九篇,这就是《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则源自汉武帝的时候,当时的鲁恭王好治宫室,把孔子的旧宅给毁了,想扩充为他的宫室之地,结果在墙壁当中发现了古文虞夏商周之书,以及《论语》《孝经》等书,都是科斗文,没有人认识。因为有伏生所传的《尚书》,因此才知道这些应该是《尚书》的内容,便用竹简写了下来。后来经过孔子的后人孔安国辨认整理,并承武帝之诏,为经作传,也就是注解书经,名为孔传。完成后,因武帝宫廷发生“巫蛊”事变,这部书没有献上去,只好留在家中。孔安国有一篇尚书序,将孔壁古文经的原委说得很详细。
 
东晋元帝的时候,豫章内史梅赜获得古文经传,由他献出,《古文尚书》才始行于世。唐朝孔颖达依据孔传作疏,名为正义。现在《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正义就是这一部古文尚书。
 
清儒阎若璩与惠栋等人考据,认为古文尚书除与今文经相同者外,其余的经文与孔传是王肃或梅赜伪造。因此称之为“伪古文尚书”,“伪孔传”。但是古文经学家们认为阎惠诸儒的考证不足以否定古文尚书,姑且不论孔传,单说那些佶屈聱牙的经文,不应该是王肃或梅赜之人能够伪作得出来的。
 
历史上研究《尚书》的人很多。最著名的,汉朝有孔安国、贾逵、马融、郑玄等,晋代有皇甫谧、梅赜等,唐代有孔颖达作的《尚书正义》,宋有蔡沈的《书经集传》等,清初则有孙星衍、王鸣盛等。
 
《尚书》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五经”中最难读的一本,唐代的韩愈就说它“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读起来很不顺口。有人认为,这大概是由于《尚书》是虞夏商周四代的史官所作,并不是一个人写的,而且时间跨度差不多有一千多年,所以书中文辞意义的浅深,每一篇都不一样。然而,《尚书》虽然各篇迥异,但是典谟训诰誓命的文辞和义理无不典雅而深奥,均为圣贤之教,值得万世效法,实在不是后世一般文人雅士所能写得出来的。
 
《尚书》五十六篇,可以说篇篇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其文体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每一种的含义都不一样。尧舜时期是禅让制,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时代,君臣咨俞和谐,民众逍遥击坏,所以文体是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从大禹的儿子夏启继承父位,开始为家天下的时代。于是,夏有甘誓,商有汤誓,周有泰誓,牧誓。誓就是誓师杀伐。等而下之,有吕刑、文侯之命等。这是家天下的产物。春秋时代,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就是希望回到三代的圣王之治,最终以实现大同为终极理想。
 
《尚书》的内容,虽然大多是君臣之间的言论、对话以及训诰和誓命等。但其中的内容,饱含中国传统的修齐治平的智慧。不仅为君为臣需要熟读《尚书》,一般人读这部书,也能学到很多修身、齐家的道理。《礼记·经解篇》就以“疏通知远”称颂书经的教化之功。《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这都足以说明书经的重要性,为孔门弟子必修的学问。由于《尚书》阐述的是治国的大道,历史上,《尚书》一直为古代的帝王和大臣所必读,同时也是古代读书人必读的经典。
 
作为虞夏、商周文化文化的总汇,《尚书》是上古时期圣君贤臣智慧的荟萃,国人研读之后,必然因此而大开心量,所见必然深远。面对这样丰富的文化遗产,今日的国人应当感到无比庆幸,更要思考如何将如此优秀的思想发扬光大,以利今日世界之需。